今年以来,德令哈市紧紧围绕“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努力实施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大监管”,提供系统集成的市场主体“大服务”,力争实现“1+1+1>3”的效果,为德令哈市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贡献力量。
简政放权改革加速。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范围等准入门槛,大大降低企业创办负担。探索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全程电子化营业执照等便利化举措,简政放权进一步提速,群众办事更加便捷。截至目前,共核发“多证合一”营业执照1497张,其中,设立521户、变更换照1188户。全市共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739户,内资及私营企业1330户,注册资金23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316户,成员出资9.1亿元;个体工商户5093户。
助企发展举措有力。积极打造股权出质、动产抵押、信用推荐三个融资平台,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帮助企业融资2.732亿元;全面实施商标强市战略,优化品牌培育定制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商标使用、管理、保护和品牌升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进全市商标品牌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注册商标552件,推荐6家个体工商户和4家企业参评全省诚信文明个体经营户和私营企业。
食品监管效能提升。在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成功通过初步验收的基础上,以巩固创建成果为抓手,积极构建乡镇(街道)属地负责、监管部门依法履职、企业主体诚信经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共核发《食品经营许可证》2089张,委托第三方对本地区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检,共抽取食用农产品337批次,合格率95%,对抽检不合格的下发核查处置16份,立案10起,警告6起,问题食品处理率100%,公示率100%。加强食品小作坊专项治理,深入开展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摸底调查。加强重点领域精准治理,开展节日食品安全、校园周边食品、农村食品、酒类市场、“地沟油”等专项整治,共检查食品经营户2310家次。
餐饮监管平稳承接。全市27家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各项制度全面落实,32家机关企事业食堂全部办证。食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阳光厨房建设率100%,对全市各餐饮单位重新进行量化分级评定,量化分级率100%,食品经营许可证持证率100%,从业人员持证率达98%以上。全市餐饮服务单位全部建立监管档案,打造了1个食品安全示范美食城,2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启用非现场电子监管新模式,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用药安全保障有序。切实加强药品流通环节安全监管,落实药品安全主体责任,促进药品零售经营企业诚信自律和监管人员履职尽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共制作青海省医疗器械安全监督(经营)信息公示牌45个,已发放31个;与全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签订《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承诺书》78份,进一步明确各医疗机构和药械经营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律意识。组织开展疫苗、特殊药品、中药饮片等10项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81余人次,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60家次,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4份。受理省外药品举报2起,处理2起。
特设防线不断强化。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不断加强特种设备监管工作,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截至目前,全市1253台特种设备实现监管全覆盖,其中,锅炉280台、压力容器465台、电梯278台、起重机216台、场内机动车辆12台、游乐设施2台。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及有关技术规范,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管、高频次检查的方式,深入开展对各种特种设备的专项检查和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安排专人负责整理登记、建档。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380余人次,检查企业190余家,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23份,发现安全隐患40项,关停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梯6部,对6家电梯维保单位进行约谈,签订责任书。与昆仑碱业、发投碱业的7家重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签订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管理承诺书,对摩天轮项目负责人进行约谈。商务等部门对蓄积峡水电站、旺尕秀矿区、物流园区LNG、CNG液化气充装站进行联合检查,对查出的17处安全隐患已限期按要求全部整改落实。
稽查执法力塑权威。坚持改革初衷,坚守执法底线,对职能领域违法行为重拳出击,严格树立市场监管部门执法权威。截至目前,共查办各类案件20起,结案4起,罚没款4.94万元,其中,食品违法案件10起,查扣过期、下架和无法提供检验报告的方便面、啤酒、儿童食品等200余公斤,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27份,查处药品案件3起,无照经营案件4起,假冒伪劣产品案件2起,销售不合格产品案件1起。
存在的问题。商事制度改革压力较大。一是日益增长的业务量与登记窗口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当前改革政策红利的释放,市场活力得到极大增强,新设市场主体数量急剧增加,市场经营主体变更也更趋频繁。在名称预先核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备案登记等业务量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登记窗口人员却没有相应增加,致使人均办件量急剧增加。二是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不完善,市场准入门槛低、流动性强等因素造成市场主体存续期较短,经营者不再经营后未办理注销登记,个体工商户不主动注销的现象尤为突出,造成众多“僵尸户”长期存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重。一是基层监管机构和人员与当前监管需要还有差距,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点多、面广、线长、执法人员少、年龄老化、专业人员匮乏,现有队伍结构、人员配备、检验能力、装备水平等与全面履行监管职能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二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程度不高,新《食品安全法》宣传力度不够,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和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的知晓度、满意度还有待提升。基层执法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监管所执法人员较少,执法队伍缺少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具备药品、特种设备等检查资格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下一步工作打算。持续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着力优化准入环境。深化“多证合一”“先照后证”改革,切实履行“双告知、一承诺”制度,进一步推动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在工商与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间互联互通;推进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登记,积极探索企业登记网上核名、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等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推动“照后减证”,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持续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继续实施商标强市战略,不断推进企业商标注册,努力完成推荐各类商标目标任务。继续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着力提升服务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帮扶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帮助企业制定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规范签约、履约行为。持续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着力优化竞争环境。一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严把食品安全“五关”,扎实开展小作坊登记和小摊贩备案,继续开展食品生产、餐饮环节重点单位风险评估抽检及“双随机”检查。二是加大药械安全监管力度,构建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第三方监管机制,提高风险等级评定、日常巡查、飞行检查等监管工作效能。三是严守特种设备安全底线,推进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对风险等级和使用单位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开展高风险及易发事故的承压设备隐患治理。(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