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德令哈市巴音河西村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生态文章,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大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当地群众打开一条绿色增收的渠道。
近两年来,巴音河西村修建了20余座温室大棚,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一座座井然有序的大棚里,种满了菠菜、豌豆尖、上海青、辣椒、蒜苗、生菜等有机蔬菜,当下的大棚里上海青、生菜、豌豆尖、香菜等作物青翠欲滴。在该村的食用菌大棚,一簇簇水灵的小平菇长势喜人。据巴音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安介绍,巴音河西村种植的食用菌只是试种项目,目前培育比较成功,市场反应也比较好,几乎每天都有商户前来预订。现在还试种了羊肚菌、金针菇、小圆菇等品种,在巴音河西村蔬菜大棚基地进行推广,扩大种植面积,有序发展产业集群项目,改变蔬菜大棚目前的种植模式,提高大棚利用效率。
张海安告诉记者:“村里的温室大棚修建以后当年就见效益了,大棚里种植了十几种蔬菜,特别是去年冬天试种的食用菌在德令哈是第一家。我们村的蔬菜大棚基地修建以后大概能带动本村1000多名村民就业,村民到大棚干活一天最多能有140元的收入,这样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我和我爱人从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来到这里,今年孩子大学即将毕业,对德令哈这个地方很有感情,这里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了。承包这个大棚种植蔬菜、水果,虽然比较累,但每年的收益比较好,平均每年大概有10万元左右的纯收益,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种植大户姜勇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豌豆尖说道。
“冬天种食用菌、绿色蔬菜,夏天种有机蔬菜、水果,这样大棚就不用闲置,每个大棚一年就能不断增收。”张海安说,蔬菜种植周期短、销售路子宽、收入效益好的特点,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
据了解,巴音河西村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项目通过“党支部+种植基地+农户”运营模式,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种植户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有机结合,在提高种植户家庭收入的同时,每年还可为巴音河西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0余万元。
2024年,巴音河西村预计投入1120万元,用于修建大棚20座、建设废弃枯树枝秸秆粗加工和蔬菜、食用菌冷链冷库项目,构建产销贯通的发展模式,持续壮大现代农业、农特产品加工、农业观光与乡村休闲旅游、现代服务业四大现代产业,努力把巴音河西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康养宜居、生态和谐、山清水秀的乡村振兴试点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优,一个个温室大棚的出现,在让市民吃上本地“放心菜”的同时,也让“四季菜”的梦想照进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