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令哈市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平安德令哈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强化基层治理水平,有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寻平安建设“最优解”,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德令哈、法治德令哈提供有力保障。
党建引领夯实平安根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新模式,构建起机关——社区“双报到”党总支、在职党员“双报到”党支部、小区(网格)党小组相互并行又融合贯通的三级组织网络,实现“双报到”党支部对所有网格(小区)和所有报到党员的全覆盖。同时,织密织细社区“红色网格”组织体系,划分154个网格单元,在社区“大党委”引领下,积极引导辖区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有效参与网格治理,机关党组织主动加强与社区党组织的协作联动。依托社区“居民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模式,875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将“群众所需”和“党员所能”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特长认领服务,实现发现问题在网格、解决问题在网格、发挥作用在网格。今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9次,办理民生实事136件,有效提高民情联系覆盖率和问题解决群众满意率。
法治思维深化平安内涵。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示范带头作用,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法治建设的制度机制,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制度,并将法治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层层传导工作压力,逐级抓好落实,法治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深入谋划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全面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德令哈市“三大提升行动助力打造综合行政执法德令哈模式”被命名为第一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同时,全面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压实普法责任制,定期向全市各单位各部门下发工作提示函,确保“八五”普法工作落到实处。积极筹备宪法公园打造工作,进一步拓宽广大群众普法宣传渠道,培养宪法意识、感悟宪法精神,提升群众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截至目前,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112场次,参与人数达8000余人次。
智慧赋能增添平安动力。始终本着“科技为民服务”宗旨,探索建立智能化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融合综治和“青海智慧调解平台”,通过中心LED显示屏,全方位督查、落实全市纠纷处理情况,通过研判、回访有效保障矛盾纠纷闭环处置。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智慧调解平台纠纷申请“二维码”,以群众网上随时申请、调解员随时受理的方式实现了“实时申请、实时受理、多方联动、高效办结”以及群众诉求“一线应答”,纠纷线上“一网办理”,提高与群众的沟通效率,真真正正做到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让纠纷化解在“家门口”。联合市法院开通“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将诉前调解工作延伸到乡镇(街道),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加强矛盾纠纷高效解决,使诉讼止于萌芽、止于源头。截至目前,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案件228件,化解率98%;诉前调解成功分流案件341件,司法确认175件案件。
共建共治共享平安成果。结合我市少数民族多、分布杂居的特点,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过程中,融入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建立健全村(居)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等议事载体,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等协商活动,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实现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严格落实“村(社区)委员+网格员+辅警+志愿者”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群防群治队伍维护社会稳定作用,在特殊时期和重要活动期间,加强巡逻力度和次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日常巡逻防控、流动人员管理、法治宣传教育等群防群治工作,构建起“网格覆盖、条块融合、职责明确、逐级问责”的管理服务格局,为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矛盾化解在基层”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