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本地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党建领航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长效发展

来源:

近年来,德令哈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党委指路、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农旅融合”“延链补链”“抱团发展”等模式,做大特色产业规模,做优特色产业品质,强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确保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旅融合”释放乡村旅游“磁吸力”。六月的阳光,不似初春般温柔,也不像盛夏那样浮躁张狂,恰到好处的明媚。六月的雨,热情而张扬,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味道。六月的红光村,夏花绚烂,氤氲着如山似海的芳香。

位于德令哈市巴音河畔东南部的红光村,作为德令哈市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典型代表,经历过春生夏长,现在已是百花争艳,意趣盎然。

依托红光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德令哈市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基础,盘活闲置土地,发展农业休闲、餐饮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立足“田园观光、大地艺术、有机农业、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乡村旅游”定位,以生态为依托、以旅游为引擎、以富民为根本、以创新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建设集缤纷靓眼的彩虹大道、新颖酷炫的儿童乐园、清爽解暑的水上乐园、地道诱人的农家餐饮等为一体的醉美游园,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综合体。

德令哈市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刘四军说:“几年前,我们还在为村集体经济如何‘破零’而发愁,随着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运营,村里的发展光景越来越好,如今村里旅游产业的收入已经占了大头,我们还探索出了“1234”村集体经济收益模式,村民收入更是翻了番,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刘四军书记所说的“1234”村集体经济收益模式,就是指村集体经济收益的10%用于提取补助金补充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给予适当补助,20%重点用于扩大建设前景好、辐射带动强、就业岗位多的产业项目,30%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及服务群众支出,40%用于向投资者分配收益。2023年,红光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0万元。自2019年田园综合体投入运营以来,已先后带动86人就业,农民年均增收11000元以上,补充村级组织运转经费8000元/月,为村干部补助1000元/月,每年为45岁以上老人购买医疗保险10万元,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的自豪感更强烈。

“抱团发展”构建共同富裕“聚能环”。2018年9月,一张烫金的营业执照送到了时任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金原村村委会主任王玉云手里,这一刻意味着德令哈市首家集体经济联合公司柯农人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柯农人整合柯鲁柯镇希望村、金原村、花土村、民兴村等9个农业村的市级产业发展资金1030万元,通过“村村协作”方式,整合土地、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散到聚、从弱到强、从少到多”的转变,形成产业“握指成拳”的放大效应。

“像柯农人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可以让我们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统一的标准,有利于生产规模化。现在,我们按照自己的特色开发农产品,还能把各村生产的农产品统一贴上“柯农人”商标,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我们柯鲁柯镇的农产品”,金原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盛国朝自豪地说。

德令哈市抓住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引擎,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让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从“一盘散沙”到“抱团发力”,推动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双降低”,生产技术和产品品质“双提升”,市场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双强化”,群众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双增收”。柯农人与大市场对接能力大大提高,如今,除了有承接市政建设、水利水电、旅游发展等项目的资质优势,还结合毗邻光伏产业园,实施光伏产业园临时拌合站建设项目,通过服务产业园光伏企业建设,2024年预计实现经营收入100万元。

“柯农人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破解了以往村集体经济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等问题,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如今融合抱团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发展逐渐积厚成势。”柯鲁柯镇副镇长赵经显说。

“延链补链”打造种草养畜“升级版”。六月的尕海镇陶哈村,微风轻拂,万亩“草海”碧波荡漾,这里是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的高标准饲草种植基地。2019年起,饲草种植项目在德令哈市落地,基于高原气候的特殊性,奔盛草业开展饲草品种适应性评价试验研究,并开始大规模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等饲草作物。四年多的时间里,尕海镇围绕“种好一棵草、改良一片地、养好一头畜、带富一方人”,着力打造“草业公司+饲草基地+牦牛养殖基地(场)+合作社+农牧户”草畜一体化产业链条。

通过建立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导的现代饲草产业模式,采取科学改良土壤、推进适土适种、引进优质品种等措施,奔盛草业成功把曾经荒芜的戈壁滩、盐碱地变成了如今绿意盎然的饲草地。经过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优化合作模式,饲草产量大幅提升,农牧民就业情况大幅改善。“现在我们饲草种植基地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7万亩,青干草最高亩产达到400公斤,每年发放地租、经营分红、农民工工资等800多万元,产业发展的“奔盛”之路越走越宽阔了。

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鲍奎说。在大力发展饲草产业的基础上,尕海镇还按照“以草定畜、以畜促草、草畜互动、共同发展”的“草畜一体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通过整合东升村、新源村、尕海村等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共计3021万元实施社会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农文旅一二三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行“合作社+基地+村集体”模式,将年度收益的6%向村集体分红,形成了零散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优势种植养殖产业的转变。

产业链强不强,关键看“链主”。2024年,德令哈市将奔盛草业纳入牦牛藏羊产业链党建联盟链主企业,形成了以奔盛草业为链主企业引领带动,金柴农牧为链上企业互利共赢,链上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推动集牦牛藏羊专业合作社、农牧养殖户、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组织于一体的牦牛藏羊产业链党建联盟高效运行,“延链补链”模式正在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澎湃动力。

上一条:始终牢记“国之大者” 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下一条:德令哈市“三强化”推动河湖长制走深走实绘就河湖生态新画卷

关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