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德令哈市风光正好。城市四周建起“绿色屏障”,城区大街小巷绿意葱葱,俯瞰市区周边的田野麦浪滚滚,改良后的万亩盐碱地奏响丰收“苜”歌……细数这每一帧美景的背后,都少不了巴音河碧水清波的灌溉和滋养。巴音河,蒙语译为“幸福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河水汤汤、宛若玉绸,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流淌,穿宗务隆山进入泽令沟谷地,行至黑石山水库,水流“伸了个懒腰”,向德令哈市奔腾而来,自北向南穿过整个市区。有了河便有了岸,有了岸便有了现在的“现代诗城 浪漫之都”,因此巴音河也被誉为德令哈市的“母亲河”。从曾经的“险河”“臭水河”到如今变成环境优美的景观河、水草茂盛的生态河、水清河畅的安全河、物产丰饶的资源河、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河,巴音河“大变身”的艰辛历程,不仅是一条河流的传记,也是德令哈市水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其背后是德令哈市委市政府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交出的优异答卷。“巴音河特别清澈,没有一点异味,可以来河边休闲散步,看看两岸的风景。”出租车载着远道而来的游客,车辆行至巴音河大桥,司机刘师傅便向乘客介绍起桥下的河,言语中透露着满满的自豪。这份自豪是刘师傅作为土生土长的德令哈市人最真切的感受,对比儿时记忆里的巴音河,他觉得现在的巴音河既有“颜值”又有“气质”。以前的巴音河长什么样呢?在德令哈市河湖中心主任刘海忠的电脑里保存着一组巴音河未治理前的照片,透过这组照片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在未治理前,巴音河水量小,河床侵蚀下切、有断流、有深槽,沿岸垮塌,遍布肆意排放生活污水的管道,水土流失严重、水质下降明显。巴音河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给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该怎么做?河湖之“病”,表现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从2007年起,德令哈市开始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刘海忠介绍:“刚开始我们是贷款治河,每次修的规模不大,‘缝缝补补’,哪里有问题就修哪里。”真正的大变身源自“一张蓝图”的统筹规划——2011年,德令哈市编制《巴音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水定发展”,要“将地区生态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加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地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德令哈市吹响了治理巴音河的“冲锋号”。为改变巴音河的“容貌”,做足做活“水”和“绿”的文章,海西州、德令哈市两级政府实施了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一方面,通过修建防洪堤、壅水坝、排洪冲砂槽及亲水平台等设施,确保河流的安全与畅通;另一方面,开展两岸绿化美化工作,种植大量树木和花卉,逐渐形成美丽的巴音河核心景观带。巴音河“一河清水向南流”凝聚着水利人的大智慧。“治理之初,我们做了实验,从黑石山水库以每秒3.32立方米每秒流量放水,等水流出德令哈市主城区已经基本蒸发和下渗完了。考虑到这个情况,我们将巴音河流经市区的3.5公里河道做了河底硬化,在减少水分渗漏和蒸发的同时,也避免了市区出现潜流现象,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治理经验。”刘海忠说。据了解,截至目前整个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63亿元,实施了水利工程、景观工程、园林绿化工程,修建防洪堤37.6公里,建成壅水坝10座、排洪冲砂槽2.7公里,新增水域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两岸绿化面积达307公顷。现如今,巴音河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河两岸的夹岸林带景观绵延簇拥着28座亲水台阶,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周边居民可以沿着河道散步或骑行,一边欣赏沿岸风景,一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呵护母亲河碧波荡漾
巴音河河道管理员带着清洁设备和巡河设备,每日早出晚归步行河道两岸开展巡护和管理。打捞清理河道内的漂浮物、保护河道的水利设施、保持亲水平台干净整洁等都是她们的巡护任务和管理内容。据德令哈市水利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杨振福介绍,为做好巴音河市区段河道各项管理工作,进一步美化河道、提升周边人居环境,水利综合服务中心从2015年起聘用6名河道管理员,每天对河两岸进行巡查。“做好防溺水工作非常重要,最近大家都主动加班到22点之后才回家。现在河里除了少量枯枝树叶,基本没有人为扔进去的垃圾。很多河道管理员都是德令哈市本地人,她们亲眼见证巴音河越来越美,现在也在用属于自己的方式用心保护着这条河。”杨振福说。河湖治理工程是“七分建三分养”,建好了不管养就相当于没有建。巴音河河道环境的改善,得益于治理工程,更离不开河长制工作的推行。自2017年以来,德令哈市开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巴音河实行省州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河长制”,分级签订河长制目标管理责任书,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界,开展工作督导检查,明确河道巡查员、保洁员,组建志愿者护河队,开展河道巡查和保洁活动,确保河道水面清洁,河流贯通,确保无环境污染等问题发生。不断强化河湖长制,巴音河有了专属的“守护者”,而巴音河智慧河湖建设项目的实施更是为美丽河湖装上了“智慧眼睛”。2022年,德令哈市在巴音河两岸安装76套高清摄像机、4套水情监测终端、41套语音告警广播系统等智能终端设备和软件系统。通过监控云平台,实现对巴音河河道、重点断面、重点排口24小时不间断监控,全面监控河湖水质和水环境,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应、及时预警、及时处理,大大提升了对巴音河河道的监督监管。“我们将继续积极争取智慧河湖信息化建设项目,不断扩大河湖管护线上监控范围,做到线上线下双监控,进一步提升河湖管护水平。”杨振福表示,智慧河湖管理是智慧水利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可以通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河湖水质、水域状况、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全面监控和管理,提升河湖治理和管理水平,也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保护美丽幸福河湖“长治久清”非一日之功,德令哈市进一步加大河湖管护力度,在保持行洪顺畅、风景秀美的基础上,努力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上做文章,加快推动美丽幸福河湖向效益河湖全面升级,带给德令哈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让巴音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
傍晚,巴音河静静流淌,河水清澈洁净,河畔绿意盎然,人行步道沿河蜿蜒,蓝天、碧水、丹山、绿地,一幅描绘水美景靓的秀美画卷跃然眼前。“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巴音河周边的风景越来越美了,在这里散步非常舒心和惬意。”看着眼前的河道风光带,市民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夜幕降临,随着悠悠音乐响起,巴音河沿岸9公里被长灯带瞬间点亮,晚风轻拂、流水潺潺、灯光摇曳,一个“多姿多彩”的夜晚,浓郁的诗情画意在整个德令哈飘动。1988年夏天,诗人海子途经德令哈,留下了一首诗《日记》,诗中一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从此“金色的世界”被赋予浪漫和诗意。诗人虽已故去,但他隽永飘逸的诗、纯真质朴的情,永远留在了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如今这座城市不再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而生活这里的人们也没有忘记这位诗人,在每年7月高原最美的时节举办诗歌节共同怀念海子。在巴音河西岸,坐落着目前国内较完整且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海子专题纪念场所——海子诗歌陈列馆,馆内设立人物背景馆、放映厅、海子手稿馆、诗歌文学馆等七个功能分区。每年,无数心怀诗情的青年不远千里奔赴德令哈,走进诗歌馆翻阅海子诗集、品读不朽诗句、缅怀诗人海子。诗歌馆内人来人往,馆外的木凳上,一名来自贵州的游客情不自禁用口琴吹起了用海子的诗《九月》改编的歌曲旋律。“我的琴声呜咽 我的泪水全无 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她微闭双眼,沉浸在自己的口琴声中,此情此景,仿佛她已和相隔岁月鸿沟的海子实现同频共鸣。
巴音河东岸,林荫之间,绿道曲径通幽。德令哈市在这里打造诗城音乐书吧、咖啡厅、餐厅、茶室以及亭榭长廊、内湖景观等,公园成为集餐饮娱乐、生态观光、会客访友的绝佳场所。在德令哈,诗歌的“景致”遍地开花,“现代诗城,浪漫之都”的定位愈发明晰,也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围绕“诗意”做文章,这份诗意吸引无数人前往,也显露在德令哈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脉络中。巴音河流光溢彩,也释放出消费新活力,德令哈市举办巴音河美食季,用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宴帷幕和汇聚“东西南北中”口味的菜肴,让游客在这里品尝到各种美食,享受味蕾的盛宴。
巴音河两岸,每一处受河水滋润的土地变成了风景,这座地处干旱地带的城变成了不缺水的“山水之城”。今年5月,青海省河湖长制办公室公布青海省首批幸福河湖名单,巴音河(城区段)榜上有名。水润德令哈,成为高原上一方摇曳着温馨诗意的绿洲。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德令哈市正在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