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本地要闻 >> 正文

党建引领绘蓝图绣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来源:

今年以来,德令哈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抓实“建强基础、培优队伍、壮大产业、完善治理”四个关键,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奋力绣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抓组织强堡垒,驱动乡村振兴“红引擎”。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清单,统筹整合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实施“强村”工程,靶向发力,精准施策,确保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落到实处。开展“评星定级”活动,设置6方面25条测评指标,以定标、对标、达标推动42个村级党组织晋位争先。常态化开展重点村分类动态管理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整顿,确定重点防控村1个,落实“四个一”要求精准整治。持续推进村级党组织“强基固本”工程,对6个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修缮提质,以“小改造”助力村级阵地巩固提升。引导8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报名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1名同志被录用,落实村干部报酬提升工程,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年度报酬增加0.56万元。

聚贤能配群雁,握紧乡村振兴“金钥匙”。建立“市委书记带头、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调研指导+市委组织部班子成员包片开展督导”机制,全覆盖调研42个行政村后备人才情况,将277名村级组织后备人才纳入储备库,“雏雁”队伍日渐丰翼。摸排1200余名已毕业大学生就业及农牧、人社、卫健等部门选聘大学生情况,召开全市大学生到村任职座谈会,择优选派17名“三支一扶”人员及8名乡村医生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43名优秀大学生进入村“两委”头雁队伍,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建立完善市级领导、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联系到村任职大学生“1+N”培养机制,依托省州市各类专题培训班培训23名到村任职大学生,确保每名到村任职大学生有人管、有人带、有人教。

兴产业富群众,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坚持“党委指路、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思路,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根据全市村集体产业发展特点、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新办法,培育形成股份合作、产业培育、集体股本、联企兴村、物业管理、劳务创收、乡村旅游、混合经营8种发展模式。坚持做优特色产业,先后打造牦牛养殖、蔬菜温室大棚种植基地、农事体验、民俗酒店等36个实体产业项目,依托光伏电站、加油站、仓储服务、粮油加工及零售等入股分红模式,让“死资源”变“金疙瘩”,实现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全市50万元以上的强村11个,占比26%,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面“清零”。

建机制优治理,画好乡村振兴“同心圆”。探索建立“一约四会”制度,制定印发《关于在乡村治理工作中探索运用积分制的实施方案》《德令哈市村(居)务公开目录》和《德令哈市村级组织事项目录》。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小宪法”作用,建立村规民约“红黑榜”公示和“评分体系”跟踪问效机制,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道德教育与惩戒,引导村民自觉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广泛开展道德讲堂、道德评议,设立“善行义举榜”,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引导农牧民群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截至目前,评选“好婆婆”59人,“好媳妇”59人。同时,深化积分制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融合,将“最美家庭”评选、“美丽庭院”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与“积分超市”紧密结合在一起,调动家庭和群众参与村容村貌整治、抵制陈规陋习、参与志愿服务及村级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德令哈市已建设43个“积分超市”。

上一条:含“储”量青海第一 海西建成储能装机123万千瓦 下一条:“小切口”推进公租房“深监督”

关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