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德令哈市按照省、州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要求部署,聚焦市委“1245”发展思路,瞄准德令哈“工业强市、文化大市”发展目标,通过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优化文旅产业协同、加强社会风尚引领、强化人才支撑保障等多维度策略,全方位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文化惠民,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巴音河为主线,深入推进巴音河AAA级旅游景观带建设及滨河诗歌公园咖啡厅、茶室内部改造,持续提升“一河两岸”文化设施,提高文化服务品质。坚持把海子诗歌馆作为打造“文化大市”的重要载体,完善布展内容和诗歌碑林讲解词,增设特色主题打卡点,更好地体现现代诗城韵味。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菜单式”文化服务,为各乡镇街道提供文化资金共计128.52万元,完成11个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乐器、服装、音响等文化设备配发,全力支持群众文化事业发展。通过诗城读书分享会,为我市4所中小学争取海霞老师“石榴籽计划”20万元图书,推动全民阅读纵深发展。围绕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以“宣讲+文艺”的形式,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38场次,惠及4万余人次,持续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突出文化引领,不断提升社会文明风尚。注重价值引领、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牢抓实移风易俗工作,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陋习。依托青海省公共文化云平台,更新与推送41条文化活动信息,完成20个基层文创及非遗产品拍摄工作,推动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提质增效。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利用3A级博物馆群,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游活动,线上线下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答题、茶艺表演活动、读书打卡、免费观看红色电影、参观农垦博物馆等活动共计10场次,累计参与400余人次。加快推进“七个一”工程,积极谋划呈现“德令哈农垦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歌浪漫”的小型舞台剧。 加强人才赋能,提供文化大市人才保障。选派30余名非遗传承人参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西蒙古族刺绣(泽格绣)等培训10余次,成立“德令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本地10余名传承人提供传习场所,不断激发非遗新活力。大力支持青绣工坊,结合青绣技艺传承举办培训班教授青绣针法,并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销售各类刺绣作品,培养手工制品技术人才,带动农牧民群众通过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意产品增加收入。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不断增强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坚持文旅融合,全面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聚力高质量发展。先后举办第二届巴音河美食季、赏石艺术展及诗城读书分享会、牦牛狂欢季等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擦亮“现代诗城·浪漫之都”城市品牌。截至目前,美食季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73.38万人次,文创摊位累计收入35.75万元,带动原有商铺收入283.63万元;赏石艺术展展会期间收益额达50余万元,柴达木奇石文化产业已在德令哈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同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海霞、敬一丹等央视主持人走进德令哈,开展读书分享系列活动,并邀请知名新闻媒体,围绕读书分享会、“文化大市”建设作专题宣传报道;与三亚市携手举办“文化志愿服务青海行文艺晚会”,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精准宣传营销,借助西宁海湖唐道637商圈户外媒体优势进行广泛宣传,并先后赴杭州、武威等地开展推介活动,宣传我市优秀旅游资源和独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