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德令哈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决策部署,五举措发力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贫困退出18项指标全部达到目标要求,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深入开展。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7年争取和落实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贫资金23.2亿元,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83.6万元,全力补齐农村牧区发展短板。在20个贫困村建立了每村50万元的互助协会组织基金,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互助协会。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协调金融扶贫主办银行为贫困户累计发放贴息贷款483万元,扶持创业增收;为企业、合作社协调发放扶贫贷款6760万元,实现贫困村分红56.57万元,“造血”功能切实增强。认真落实金融扶贫贷款政策,根据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为113户贫困户发放“530”贷款483.1万元。
坚持合力攻坚。选派23名第一书记和32名扶贫工作队员到村入户,实行挂钩扶贫。建立“双帮”机制,实行部门包村、干部包户,明确帮扶对象、创新帮扶方式、落实帮扶任务,全市26名市级领导干部、45个市直机关单位党组织、37个企业党组织和305名党员干部职工与20个贫困村党组织、248户贫困户形成“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对子,实现了贫困户帮扶全覆盖。20个贫困村和22个企业结对帮扶,全市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真落实“双帮”政策,帮助贫困村解决困难,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截至目前,社会、企业等各类帮扶资金达到42.2万元,其中企业帮扶8.8万元、干部结对认亲帮扶2.8万元、联点单位定点帮扶30.1万元、爱心人士捐赠0.52万元。
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按照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指标,建立了户有管理手册、村有作战挂图、乡有规范资料、市有数据平台的精准管理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政协、市督查委员会和市委五人督查组把脱贫攻坚作为督查重点,切实加大监督巡视和督查督办力度;市委组织部严格督查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履职情况,力推工作措施落到基层,见到实效;市农牧扶贫开发局多措并举,积极探索精准脱贫台账化、规范化管理;审计、财政等部门切实加大扶贫资金的管理、监督力度,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审核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严防“跑冒滴漏”情况发生。
注重分类施策。紧紧抓住精准不放松,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扎实推进“八个一批”行动计划,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精准扶贫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积极带动贫困群众探索发展生猪养殖、蔬菜种植、藜麦种植等特色产业,多方筹资新建35套门面房,购买旅游扶贫产业用房,培育和发展村集体经济。在陶尔根家园采取集中建房方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贫困人口21户36名,已全部搬迁入住。加大培训组织力度,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人,贫困劳动力培训387人次。认真落实15年免费教育,累计为26名建档立卡贫困儿童减免了除生活费外的其他收费共计10万元,为105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生落实各项补助资金9.76万元。累计为贫困户报销保险药费234.31万元、发放低保金259万元、医疗救助73.81万元、临时救助26.45万元、各类补助补贴49.7万元。对有劳动能力的148名贫困人口,安排生态管护员岗位就业,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定提高。
补齐各类短板。在2016年累计投入行业资金3.6亿元,大力推进十个行业专项行动方案,持续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2017年加大巩固提升力度,改善农牧民群众住房环境,农牧民群众612户房屋开工建设;伊克拉村通村公路改造项目完成70%工程量,察汗哈达村等三条道路80公里全部完工,四座配套桥梁工程进入招投标工作。2017年人畜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目前完成工程量的63%;尕海镇陶哈村灌区改造工程已开工建设。农牧区生活供水提质增效工程项目正在招投标阶段。东滩村、西滩村、卡格图村、郭里木新村、新源村农网升级改造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东山村、民乐村等14个村光网建设工程已完工。为陶斯图村、伊克拉村、花土村、安康村建设文化体育场,预计年底完工。改造提升17个村老办公用房,文化活动室维修项目正在开展。打造了德令哈市柯鲁柯镇精准扶贫综合服务中心,搭建了精准扶贫信息中心等8个综合服务平台,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