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援青干部立足德令哈市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其资金、人才等方面优势,以项目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拓宽对口支援领域,为德令哈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注入新活力。
聚焦脱贫攻坚,项目援青助力民生改善。脱贫攻坚是德令哈市最大的民生。对口支援工作紧紧把握这一首要政治责任、最大实际需求,从增强致富能力、扶持村集体企业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方面着手,致力于做好“三个助力”。一是助力能力脱贫。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从本源上解决贫困问题。近年来累计投入500多万元援青资金,安排40余批次780余名干部赴浙江学习培训,2批次200名德令哈市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班。二是助力实业脱贫。扶持村集体企业,帮助农民拓展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成果。围绕枸杞、牦牛、大棚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等德令哈市的支柱农牧产业,以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为抓手,优选精选批带动性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农牧业产业化项目,累计已发放农牧业产业化援助资金1300余万元,实施产业项目40余个,切实带动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
聚焦保护开发,产业援青助力转型升级。德令哈产业援青始终聚焦保护开发,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助推德令哈市转型发展。一是抓平台建设。近年以来,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验区浙江工业园德令哈园区(以下简称德令哈园区)建成落地,浙江援青资金4000万元,占地5万平方米,截止今年全部招商完毕。二是抓机制建设。杭州与德令哈两地招商平台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做到同招商共进步。出台孵化基地企业引进管理办法,助推科创企业落地、成长。三是抓活动载体。从以前的“百名浙商海西行”“杭州市工商联企业家代表团海西行”到现在每年一度的浙商(投融资)大会·德令哈峰会,这是德令哈市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企业家峰会,参加的企业家规模从当初的数十人、近百人发展到现在超过500人规模。依托这些峰会载体,德令哈的产业资源与全国市场有了更加紧密的接触和联系。
聚焦扶志扶智,人才援青助力内涵发展。人才援青是杭州对口支援的重点实事内容,主要体现在教育和医疗两个方面,已组织各类支教教师17批次180余人,医生30余人次参与对口支援工作。一是创造了“杭州班模式”帮扶。在2016年第三批对口志愿工作需求中,就把初中教育对口支援的任务明确列入对口支援的项目,第三批先后共有15名杭州教师来德令哈“杭州班”任教,受到了当地领导以及家长和师生的广泛好评和很高赞誉。二是实施“互联网+”帮扶模式。医院在州医院、市级医院等与杭州的结对医院开展远程会诊,也在海西州医院与其它县市行委的基层医院之间开展远程会诊,有效地解决农牧区老百姓的就医难问题;学校开设了“空中课堂”,全面开通了杭州与德令哈“同步空中课堂”,使德令哈市师生能在“家门口”接受杭州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三是开展“1+X”传帮带帮扶。在德令哈二中、四中和实验小学开通了3家杭州教育名师德令哈远程工作室,确保传帮带活动不受地域时空限制,持续有效地开展;持续深化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德令哈市中医院结对帮扶工作,通过培训医生、远程诊疗、上门送医、设立名医工作室等方式,帮助德令哈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不定期组织医生到德令哈市乡镇卫生院举行“送医下乡”活动,这些为基层群众送教送医活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