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疫”打响以来,德令哈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两手抓”,强监管、保供应、细指导,全面服务各类生命必保、生活必须、生产必要的市场主体复工复产,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全力支撑和服务。截至3月18日,全市8133户市场主体除季节性经营户和僵尸户外,综合复工复产率达90%以上。从行业分布综合分析来看,大中型超市、农贸市场复工率达100%,药店、医疗器械经营(户)企业复工率95%以上。全市域内市场主体呈现出上下一心抓防控、齐心协力谋复工的喜人局面。
率先稳控物价严打击,解好“民心题”。一是针对医用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及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可能出现的紧缺及涨价的情况,及时张贴《致全市经营者的一封信》和《关于规范市场价格行为的提醒告诫书》,并迅速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加强宣传,告知我市广大市民粮油等生活物资供应库存充足,及时消除市民恐慌心理。二是加大对肉类、蔬菜等生活必须品及口罩、药品、消毒用品等重点商品的市场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哄抬价格、囤积居奇、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和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确保市场秩序稳定。截至目前,全市共受理防护用品及产品价格投诉举报案件34件,办结34件,立案查处生活必需品价格违法行为3起,在电视、网络媒体对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例公开曝光2起。
率先组织联防保供应,奏好“协奏曲。一是切实保障煤、电、油、气、通信等基础产品服务稳定供应、运行畅通;为中德物流等储备、贸易企业做好生产组织和食品调度,确保市民“菜篮子”“药箱子”畅通供应。二是倡导春节期间无外出的中小型餐饮单位继续营业,快速开通线上餐饮,开展线下“限时服务”和“配餐服务”;指导“美团”“饿了么”开展无接触安心配送服务并联合德克士等品牌商户推出“外卖安心卡”,全程追溯每一份餐食。三是组织10余家商贸零售业为一线疫情排查防控人员捐赠1.5万元现金及价值3.08万元的生活物资;积极与多部门协调筹集防护物资。四是积极联系协调新堉、金峰农业等种植企业为好好爱家、乐生活、宁食等大型超市供应本地蔬菜。从省内供应粮油、肉类及生活用品,倡导乡镇蔬菜零散种植户优先保障乡镇的供应,全力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全力为做好疫情防控提供过硬基础支撑,为广大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间安心做好自我防护织密了“保障网”。
率先管服结合促发展,奠基“开门红”。坚持“企业现实防控力与复工复产生产力相匹配”的原则,立足职能、靠前监管,指导市场主体在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的基础上有序复工复产。一是实行管控与服务相结合。加强对复工复产企业、个体户监管,督促市场内经营主体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时不停歇地在面上对复工复产的市场主体进行全方位督导检查,同时,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出台有针对性的便民利民措施。二是开辟“三大通道”助力复工复产。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推行“零接触”办理方式,开辟“远程办理网络通道”引导申请人进行“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实现疫情防控与市场主体开复工许可事项办理两不误。对确有需要当面办理的事项,开辟“业务咨询电话通道”引导申请人通过窗口服务电话进行“预约办”,实行错峰办理。针对涉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项目,开设“特事特办绿色通道”,协助国草药业增加二类医疗器械口罩生产资质认定审批,提供专人线上指导、线下跟踪和一站式服务,及时准确的解答相关咨询问题,全力全程保障防护口罩生产企业早投产、早上市,为缓解海西州乃至全省疫情防控物资紧缺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三是全力护航开学季。紧盯“学校食堂就餐人数多,用餐时间集中,食品安全风险较高”这一重点环节,安排13人全程驻点德令哈辖区29家学校食堂,结合食堂前期自查情况,对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索证索票、从业人员持证、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留样和餐具及就餐场所的清洗消毒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督促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索证索票等各项食品安全制度,确保不留安全隐患。四是全力保障春耕黄金期。密切关注农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结合疫情防控检查,深入农资经销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开展对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资价格巡查,及时掌握了解价格动态,分析预测价格走势,引导经营者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督促指导经营者在经营场所内醒目位置公示农资销售品种、产地、计量单位、价格、举报电话等主要内容,做到明码标价全覆盖,切实营造良好透明的消费环境。同时,充分发挥“12315”举报电话作用,畅通农民诉求渠道,认真受理价格投诉举报,及时化解价格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