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令哈市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牢牢把握“生态保护第一”的新要求,把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扎实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各项工作。
一、德令哈市水资源概况
德令哈市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具有高寒缺氧、空气干燥、少雨多风的特点,区域水资源总量9.927亿m3。德令哈市多年平均径流量9.233亿m3,其中巴音河、巴勒更河、白水河地表水资源3.66亿m3,区间地表水资源0.586亿m3。属哈拉湖水系的地表水资源2.071亿m3,泉水年径流量0.479。不同频率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丰水年(P=20%)10.59亿m3,平水年(P=50%)9.13亿m3,偏枯年(P=75%)8.06亿m3,枯水年(P=95%)6.68亿m3。
地下水资源量5.556亿m3,主要分布在泽令沟、德令哈、尕海地区以及怀头他拉地区,其中德令哈盆地区为3.546亿m3,塔塔棱河区为0.535亿m3,党河、大哈尔腾河河源区为0.605亿m3,哈拉湖盆地区为0.870亿m3。德令哈市面积较大的湖泊有四个:哈拉湖、可鲁克湖、托素湖、尕海湖,面积分别为617km2、57.96km2、140km2、32.5km2。
二、水资源利用现状
德令哈全社会总用水量1.78亿m3,其中生活用水0.11亿m3,生产用水1.67亿m3。地下水利用率1.4%,主要作为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德令哈盆地区水资源总量4.65亿m3,最低生态蓄水量2.77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88亿m3,可利用率40.4%。
三、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气温升高,降雨量的增加导致主要河湖水位上升、水量增加,巴音河流域区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同时,气温的整体提升,影响到水资源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无法保障水资源质量。
四、重大水利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急速增加,水利资源无疑成为一个必要的选择。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供水保障能力、防洪减灾能力、水利管理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明显。一是水源性缺水突出。德令哈市境内江河纵横,但仅仅是水系发达,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多、西部少,根据我国缺水标准,我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3000m3,属于轻度缺水地区。二是工程性缺水突出。由于工程建设存在短板,缺乏相应的水利设施,造成供水不足,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水资源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工程性缺水仍是德令哈市主要的缺水形式。
(二)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3564平方公里,其中中度及以上4646平方公里。二是农村面源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和农药、化肥污染,除城区外,绝大部分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农村面源污染重要来源。三是水源地保护亟待加强。群众对水源地保护意识不强,巴音河傍河水源地周边游玩、露宿、洗车等事件时有发生,水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三)城乡饮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德令哈市从惠及民生出发,为保障城乡供水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起,我市大力巩固提升人畜饮水安全条件,五年以来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7项,总投资10405.65万元,覆盖德令哈市33个行政村,解决6683户21433人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我市继续巩固提升2491人饮水安全条件,饮水安全显著提升。但同时,因设施老化、供水管网破损等问题发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城乡饮水安全保障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薄弱。因管理设施及配套设施薄弱,水利工程作用发挥有限,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处于“无管理机构、无管理人员、无管理经费”的状态,农民缺乏自觉维护意识和积极性,导致沟渠渗漏、坍塌、破损严重,过水能力差,水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减弱,甚至部分设备被盗、损毁、锈蚀严重。
六、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措施
(一)加强水利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一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作为取用水管理的重要依据,遏制不合理取用水现象发生。二是严格取用水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制定年度取用水计划,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三是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建立用水定额动态管理体系,加强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用水计划下达、节水评价等环节的用水定额管理。四是严格地下水管理,按照《青海省德令哈市地下水限采区范围划定方案》,严格地下水限采区范围内取水许可管理,扎实开展地下水限采区划定工作,以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建设力度,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原则,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建设规划,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完善现有的水资源设施和开发新的水利工程,不断提高水利工程供水能力。
(三)防治水污染,维护水生态环境健康。一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降低高耗水、重污染的工业比重,推行新型清洁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执行排污许可、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是防止农村面源污染,通过在乡镇建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推动乡镇垃圾污水等无害化处理。三是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完善监测站点的布设,实现监测全覆盖,不断提高水环境监测的水平和能力。
(四)提高防御水旱灾害能力,提升应对突发洪水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是不断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紧紧围绕“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周密部署,全面落实防汛抗旱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及时编制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做好防洪应急工作,科学、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抗洪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