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不断加大重点地方病防控工作力度,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地方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全力落实防治责任。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签订目标责任书,指导、协调、督促各单位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2次协调会议,研究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形势,总结前期工作,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各部门间加强协同配合,齐心协力、联合发力,不断推动地方病防治工作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二)广泛宣传,提高地方病防治知晓率。充分发挥电视、报刊、“两微一端”等各类媒介作用,通过主题活动、健康讲座、宣传专栏、新闻视频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5万份,播放碘缺乏病、鼠疫防治、包虫病等重点地方病防治知识公益宣传片515次。同时,积极开展健康巡讲“四进”活动,覆盖4266人次,进一步强化了全市人民群众对重点地方病的了解,提升了群防群控的意识,为进一步开展各项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强化保障,全面增强防治能力。一是将地方病防治工作纳入德令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保地方病防治工作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二是积极安排落实资金,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坚实保障。2016-2019年,共拨付资金239.2万元,主要用于鼠疫防控、包虫病、碘缺乏病等防控工作。三是严厉打击私盐贩卖行为,定期开展专项检查行动,截至目前未发现非法食盐贩卖案件,确保了全市合格碘盐质量稳定、销售网络健全。四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调查评估和规划论证工作,确保全市农牧区人畜饮水工程规划合理、效果达标。截至目前,全市农牧区定居点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以上,供水保证率100%,水质合格率100%。五是将包虫病防治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严格实行奖罚制度。将工作成效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
(四)重点防控,不断提升防治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全力做好重点地方病和包虫病防治攻坚行动,高标准开展地方病防控工作,确保防治工作任务有效落实。碘缺乏病防治:2018-2020年,全市居民户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均在95%以上,甲状腺肿大率为0。饮水型氟中毒防治:通过实施异地搬迁、水网改造等项目,全市原有的8个高氟村饮用水已接入城市供水管网,水氟含量均在国家饮用水标准以下。饮茶型地氟病防治:2019-2020年,累计调查饮茶型氟中毒病区村41个,采集茶叶375份,经检测全部达标;累计调查8-12岁儿童氟斑牙265人,患病率为10.94%,达到了控制目标;筛查25周岁以上成年人2230人,未查出氟骨症患者。包虫病防治:一是进一步加大人群包虫病筛查力度,做到应查尽查,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包虫病患者开展医疗及生活救助。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筛查72436人,确诊病例23例,治愈20例。二是做好畜间包虫病防治工作。对全市所有犬只实施登记,由专人负责驱虫药品的调配、发放并建立出入库记录,做到月月驱虫、犬犬投药。加大对屠宰场中间宿主包虫病检测力度,每年对全市现有的3家牲畜屠宰场、43家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屠宰检疫,对检出的病变牲畜,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预防为主、项目推动,层层分解责任,狠抓措施落实,全面完成“十三五”防治规划任务,努力控制和消除地方病危害,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强健康基础。
(一)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按照年初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部门协调联动,紧盯关键环节,联防协作,强化措施,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地方病流行趋势。二是认真执行年度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专项疾病防治项目,落实地方财政配套,加大项目资金监管。
(二)持续开展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寺院、进机关,多方式、多途径深入宣传地方病防治知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防病治病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主动预防的浓厚氛围,促进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最大限度降低患病率。
(三)做好重点防治。一是持续做好病情监测、改水降氟、推广普及低氟茶等工作,保障农牧区人居饮水安全。二是组织开展防治效果评价,进行人群查病、病情监测及调查,提高覆盖面,提早动手、防患未然。三是积极救治地方病患者,加强随访管理,防止病情反复,持续巩固防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