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抓好“六稳”“六保”工作,德令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底线思维,在做实做优各项就业政策上下功夫、想办法,以打造党建实践品牌为契机,创建“红色店小二”就业服务载体,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激发全市就业创业活力。
党员“红色”代办,当好服务“店小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德令哈市联合人社、工信、发改、国投、卫生、交通等部门组成服务小队,深入开展“入企服务专项行动”,进行政策宣讲解释、业务咨询代办、困难问题现场办公等服务,充分了解企业发展市场分布、制造模式、发展规划等情况,实地倾听企业困难诉求。同时,组建党员服务先锋队,开办“红色”代办业务,开展规范相关申报材料、送照、送政策、送培训上门等活动。巩固提升村级就业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充分发挥60名基层“红色”代办员(就业联络员)作用,将企业用工信息、培训工种、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告知群众,为企业和群众牵线搭桥。在人社局广泛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党员干部定期到岗服务,现场答复群众咨询,开展就业业务“秒办”,帮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失业登记、就业援助认定。强化与基层党组织联动,借助3个街道、4个乡镇党建平台,开展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创业指导、培训登记、就业援助、岗位信息发布、政策宣传等活动。上半年为26家企业解决338名城乡劳动力,接访企业、群众1500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9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66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065人/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建立科学机制,集聚就业“强磁场”。通过“线上+线下”收集企业困难需求、了解群众就业意愿,对疫情中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用工难、员工社保缴纳等问题,尤其是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金融融资问题,充分发挥人社局党员干部畅通政企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成企业银行双方融资贷款落地,并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建立科学培训机制,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重点群体、退役军人、建档立卡脱贫户劳动力、城镇贫困人口等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为企业输送人才。扩大人力资源供求双方在线上办理事项,进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引导企业吸纳本地求职人员就业,提高复工率,解决企业招工用工难问题。挖掘企业内部人才,通过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全面提升企业职工就业技能水平,确保职工稳定就业。同时,落实企业社保返还和一次性岗位开发奖励补贴,积极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业。
截至目前,共计开展专项线上线下招聘会6场,参会企业145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586个,线上求职达28681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048人。开展城乡劳动技能培训8期980人次,开展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179人。为7家企业吸纳的113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返还社保补贴及一次性奖励103.66万元,累计减轻1395家参保企业三项社会保险费负担1393.91万元,为93家企业惠及5504名企业职工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83.67万元。优化创优生态,建造创业“梦工厂”。全面推行创业人才帮带机制,采取“党员干部+引进人才+企业走访”等方式,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农牧民纳入创业培训范围,及时讲授创业知识,提升创业理论,拓展创业思路,增强创业信心,明确创业目标。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依托创业孵化平台和创业服务专家志愿团,开展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创业扶持、创业沙龙、政策解读和后续服务,
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热情。设立创业绿色通道服务,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重点群体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残疾人、农牧民、退役军人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创业一次性奖励及首次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截至目前,为67名创业人员申报创业担保贷款1185万元,带动就业140余人。为22名首次创业者发放首次创业补贴4.4万元,为42名创业者发放创业一次性奖励补贴23万元,带动就业140余人。完成SYB培训班5期125人,高校创业培训3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