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德令哈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154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05人,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6139人次,劳务收入9630万元,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328人,实现就业273人,就业率为94%。
一、从就业指标上看,稳中有增。截止10月底,我市实现新增就业3131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1.07%。从新增就业整体来看,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为1538人,占新增就业总人数的51.47%,公益性岗位及灵活就业人数为1450人,占新增就业人数的48.53%。
二、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看,用工需求增大。通过对“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暨稳就业“四送”专项行动招聘会”“金秋招聘月暨浙江援青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就业扶贫日”等招聘会结果统计分析,截止目前,我市线上线下招聘活动8场,参会企业200余家,同比上涨77%;发布用工岗位4841个上涨32.6%,线上线下求职人次29855人次,达成就业意向2275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较大。企业行业用工需求方面,建筑类、家政、餐饮、销售等服务类工作岗位有所增加,会计、行政综合岗位、驾驶员等略有下降,其他职位需求基本保持稳定,缺工岗位主要是管理及专业技术岗位,与全州企业用工需求基本相符合。
三、从转移就业务工人数看,转移就业持续稳定。劳务输出工作总体保持上升态势。截至目前,共组织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6139人次,同比增长0.86%;实现劳务收入9630万元,同比增长0.31%。从转移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从业人员有一定程度增加,建筑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有略微下降。从转移就业的区域来看,在本市就近就地就业和本省转移就业人数有所增加,赶赴省外转移务工的劳动者呈下降趋势。劳动力转移就业以第二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具体表现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劳务输出总人数的46.3%,其中,制造业占57.8%;建筑业占42.2%。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输出总人数的53.7%,其中,餐饮行业36.9%,交通运输寄邮政占45.1%,批发零售行业从业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总比重4.84%,其他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比为25.4%。从转移渠道上看,我市劳务输出以区域内转移为主,区域内转移人数为14425人次,占劳务输出总比重的89.4%,省内区外转移人数645人次,占比为4%,跨省输出1060人次,占总输出人数的6.6%。由上述数据可知,我市劳动力转移渠道较为狭窄,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市将加强与省、州内外劳务机构合作,开拓省内外市场,拓展劳务输出新渠道。
四、从职业能力培训方面看,培训规模逐步增加。截止10月,举办企业各类岗前培训、电工、烹饪、汽车驾驶员等培训班,28期2200余人;培训后实现就业率达60%以上,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6.27%。
五、创业服务工作开展顺利。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等一条龙服务,创业培训方面:为全市300余人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组织创业培训5期125人,创业成功85人次,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进校园1000人。创业扶持方面:共为52户经营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52万元,为27名首次创业者发放首次创业补贴5.4万元,为42名创业者发放创业一次性奖励补贴23万元。由此可见,我市创业工作开展较为顺利,创业人数有较大的增长,创业工作也可能成为稳定我市就业形势的新途径。
六、基层就业服务机构配置及运转情况。全市设有基层就业服务站28个,配备就业联络员60名。共为我市28个基层就业服务站配备的60名专兼职就业联络员,发放基层服务就业补助资金15.77万元。其中,就业联络员补助11.7万元,购买劳动者基本信息调查服务5740条0.86万元,购买检查督导服务5740条0.57万元,购买劳动者基本信息调查更新服务17575条0.88万元,购买检查督导服务更新17575条1.76万元。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各基层就业服务站运转流畅,能较好完成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