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令哈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紧紧围绕中央、省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建设管理已呈现出了主体更加明确、责任更加落实、保障更加稳定、机制更加灵活、质量更有提升的良好局面。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县创建和省级验收,打造示范路里程102.514km,印发《德令哈市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全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县、乡道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达到100%,全面完成农村牧区公路特别危险路段的整治工作,农村牧区公路管理法规基本健全,爱路护路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制定率达到100%,农村公路管理率达到100%,依托不断完善的农村公路网、乡镇客运站(招呼站)、公路驿站,提高城乡客运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全市具备条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基本解决服务农村牧区“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物流集散问题。
(二)农村公路投建目标率先完成。推动乡镇和建制村硬化路“畅返不畅”整治工作,投资518万元,在安康村、尕海村、平原村和东升村进行沥青砼罩面,实现路面“黑化”,完成“畅返不畅”整治里程9.35km。开展道路病害整治工程,争取州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127万元,完成民兴村等重点贫困村沥青砼路面升级改造7.92km,并对托素湖路和国防路等重点管养公路段处理病害问题6处,完成病害整治里程18.84km,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实施美丽乡村和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资323万元,在牧业村建成美丽乡村硬化路810m,贫困村建成硬化路2km,配套广场硬化等设施,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继续建设农村公路配套桥梁,下达2座中桥761延米(含引道),总投资834.16万元,现已完工投入使用。实施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及补短板项目,先后投资扶贫资金285万元在莲湖村、新源村、泉水村实施路面沥青罩面黑化工程,建成里程达4.6km,有效提升群众出行环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着力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质量。在实现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基础上,全面夯实公告公示、建立档案台账等基础工作,确保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工作资料齐全、设施完善。摸清底数,分类施策,积极推进定时、定点、定班线公交运营模式,把公交服务延伸到乡镇、到村组,让农牧民群众也能享受高效、便捷的公交服务。截至目前,开通城市公交线路3条,城市公交运营车辆65辆,公交沿线设有固定和临时站点398个,主街道设有固定公交站亭356个。开通城乡公交8条运营线路,农村客运班车44辆,城乡公交招呼站牌42个,全市三镇一乡42个行政村通乡镇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100%,基本满足三镇一乡农牧区群众出行需求。
(四)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2020年农村公路养护里程1435.375公里,下达补助资金408.14万元,严格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养护计划,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养护年均优良路率达59%,路口综合指数达76.5,完成养护绩效总目标,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制定率达到100%,“失养”“弃养”问题未发生。推进养护工程与“畅返不畅”同步实施,通过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省级财政安排资金244.89万元,实施平原村、尕海村沥青罩面养护工程,建成沥青路面2.8km。同时,大力争取州级资金1172万元,实施修复性养护与路面黑化工程,在大煤沟、托素湖实施修复性养护工程,完成路面整治780m、15.84Km,安康村建成沥青路面7.118km、民兴村6.555km、甘南村800m,包括应急养护等大中修,全年完成养护工程里程数为63.573k,年度指标“养护工程不低于3%”的目标全部实现。
二、面临的短板问题
(一)农村公路网还不完善。农村公路对自然村和乡村旅游点、农牧业产业基地等节点的覆盖、衔接不足,路网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农村公路管养仍存在不到位的现象。我市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公路管养任务重,但市、乡、村三级养护管理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普遍存在“重建轻养”现象。
(三)投资普遍不足。目前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多数投资均采取投资额按里程统一补助标准的方式进行建设,对于原有道路基础条件较好、车流量不大的项目,尚可顺利实施并能基本保证质量,但对于道路基础条件较差、车流量(特别重载车流量)较大的项目,由于增加的资金地方筹措难度较大,只能依靠压缩技术指标和工程量的方式来确保项目实施,对该挖换的软基、拆换的挡墙和涵洞不能处理,造成完工后的公路路基病害频发,抗灾能力极差,路面早期损坏严重,公路使用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四)农村公路管养资金不足。全市农村公路建设主要依靠国家、省级项目资金为主,不足部分由地方配套,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配套资金无法及时到位,影响了农村公路养护进度和质量。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进一步建设好农村公路。加强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科学规划、依法实施,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路网与国省干线公路路网、重点城镇道路路网、产业园区道路路网和县际公路路网等的联网联通。持续“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活动,重点推进县乡道路提标升级。
(二)进一步管护好农村公路。工作本着“三分建、七分养,建、管、养、运并举”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我市“十四五”总体规划,严格按照依法治路总要求,继续深化农村公路建管养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管护机构,明确养护主体。加强巡查执法力度,全面清除各种路障,打击超限超载,维护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彻底清理农村道路乱堆乱放现象,消除安全隐患。
(三)资金筹措。提前谋划,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对病害较大的通村公路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同时加大偏远牧区生产生活道路养护力度,确保道路通畅,使我市农牧区通村道路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提升出行环境。多方筹措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科学合理、有效的统筹使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有限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国家层面的意见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组织体系,确保各管理部门职责明确、监管有力,科学合理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标准,并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办公设施,建立一个良好的道路养护队伍,加大监管的力度。
(二)出台相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纳入乡镇考核范围,明确乡镇党政领导责任,为公路养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为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站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对乡道养护,对公路管理养护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