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令哈市依托独特的地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把枸杞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打造高原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采取政策引导、效益带动、科技推动等措施办法,着力推动枸杞产业发展。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坚持政策引导示范带动。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项目带动等措施,以柴达木红黑枸杞精深加工为主导,着力引进和培育枸杞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值效益,大力推进枸杞种植基地建设,示范带动效果显著。截至目前,全市枸杞总种植面积达12.79万亩,参与枸杞种植散户达100余户,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及企业50余家,有机枸杞产量达914吨,绿色枸杞产量达818吨,建成枸杞烘干线300余座,年烘干能力达650吨。目前德令哈市枸杞采摘已进入第二茬采摘时期。
坚持打造品牌规模发展。鼓励全市枸杞加工企业和经营主体积极注册企业商标,打造特色品牌。同时,以节会促宣传,借助第十二届青洽会、第二届柴达木(国际)富硒枸杞节、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专场会等活动平台,广泛利用新闻、报刊、网络等载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我市枸杞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昆仑山下柴达木富硒有机枸杞”的知名度。截至目前,其中8家企业通过有机认证(欧盟认证),5家企业通过国内绿色认证;带动1000余户农民增收。绿色枸杞认证1.16万亩,有机枸杞认证1.82万亩,枸杞产业逐步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之路迈进。
坚持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按照“标准规范、安全监管,两个市场、以外带内,示范引导、促进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枸杞产业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对上市枸杞产品质量安全开展自检工作,全面落实追溯点枸杞产品产地准出制度。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规范农产品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供了全面的制度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枸杞管理由农牧部门移交给林草部门管理,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从而影响了德令哈市枸杞产业的协调发展;二是缺乏大规模龙头企业,各企业生产产品单一,产品类型简单,初加工成为产品的直流,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三是前期受疫情影响,采摘劳务工人招聘存在困难。
三、意见建议
一是枸杞种植方面。由于德令哈市枸杞是从2008年以来种植的,有些枸杞树已经过了盛果期,需要进行树种的更换和新品种的引进;二是劳务用工方面。根据各合作社、企业的用工需求,由就业部门与其他地区加强协作,建立枸杞采摘的长期用工关系。三是产业链条方面。建立完善“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构建研发、转化、示范、推广等经营方式,全面推广有机枸杞产业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