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德令哈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重大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认真谋划生态旅游发展新思路、新途径,深挖生态资源保护价值、自然景观展示价值、民族历史文化价值,强化要素保障,为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以丝绸南路(青海道)、德香高速、G315等道路和区域文化为基础,串联域内景区景点,设置不同主题特色,力争建成青海省进藏入疆赴甘的重要驿站,成为看拉萨、游敦煌、到新疆旅途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依托天文科普馆、新能源展示馆、海子诗歌馆、农垦博物馆和即将建设的民族团结进步博物馆,全面启动博物馆群4A级景区创建工作,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加强柏树山冬季旅游项目开发,丰富冬季旅游活动内容,打造全域全季旅游新格局。以诗歌文化为轴线,沿巴音河两岸打造融合古今中外诗歌文化的主题公园,改造提升海子诗歌馆,充分展示交流古今边塞诗歌、中外爱情诗歌、浪漫主义诗歌,让游客享受“诗和远方”的价值体验。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多日游”精品线路
深度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精心设计旅游精品线路,重点从文化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城市景观三方面着手,开发以生态、休闲、观光、民俗为主题的精品线路,形成以线路联精品、以线路带区域的新格局。提升夜间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鼓励重点区域整合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服务内容,开发富有创意的夜间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建设集文化体验、研学旅行、休闲购物、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夜间文化消费主题街区。以市区完善的服务业设施为依托,将市区博物馆群、诗歌公园、新能源展示馆、西出口光热产业园、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等景区串联,打造集餐饮休闲、文化展示、科工体验为主的“两夜一天”精品旅游线路。同时,以现有的柏树山、哈拉湖、可鲁克湖等德令哈市周边生态资源为依托,发挥赛马场和自驾车营地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作用,打造具有冰雪、登山运动、野生动物观光为核心的高海拔体验旅游产品的“三夜两天”精品旅游线路。
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旅融合海西样板
深入挖掘昆仑文化、农垦文化、汗青格勒文化、诗歌文化吐谷浑文化等地方名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开辟文博、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促进演艺、娱乐、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参与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充分发挥500余名非遗传人的作用,加强德都蒙古全宴、汗青格勒等一批国家级非遗的民族品牌建设,创建非遗传承体验基地、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场所。做强文旅产业,做好文化交流,借助域内域外文化人士力量,扩大海子诗歌节影响,打造具有德令哈特色文化元素符号的产品;借助诗词大会等重要平台,打响“现代诗城、浪漫之都”城市品牌。聚焦农垦文化、德都蒙古文化和柴达木精神,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加大对文艺影视、文创设计、教育培训、活动策展等产业的引进和培育,谋划“映像·柴达木”旅游剧目。
培育多元业态,打造区域旅游节点城市
充分发挥德令哈作为全州旅游集散核心的优势,依托产业链链长制招商模式,积极引进品牌宾馆、品质民宿、连锁餐饮的连锁运营模式,健全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景区、住宿、餐饮、交通、旅行社、娱乐购物等行业国际服务水准。支持涉文涉旅企业、居民、旅游者,以及乡村旅游营者、扶贫产业基地、非遗产业基地等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发展,通过从事旅游经营、开发旅游文创商品、资产入股等多种方式从事生态旅游经营和服务行业,延伸服务业范围,使生态旅游成为地区产业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大力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依托州府城市具备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及现代服务业配套、对外交通、毗邻敦煌和茶卡等优势,打造以德令哈为旅游集散中心、辐射周边茶卡盐湖、大柴旦雪山温泉、水上雅丹及敦煌等地的旅游圈。以省内外各种职工疗休养基地落地为契机,以中电建江西公司投资的“盐趣”主题公园为带动,串联有机枸杞体验园、牧家乐等,打造原生态康养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