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圆满实现全市脱贫摘帽目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期间,德令哈坚持“四不摘”工作要求,整体加大农牧区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较稳定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高。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更好衔接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在二者的衔接上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更是向乡村振兴过渡和有效衔接的关键。我市积极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在枸杞、牛羊肉、藜麦、青稞等种植业、养殖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产业项目组织化程度偏低、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研发新产品等方面能力不足等问题。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受市场因素影响,枸杞、藜麦收购价格普遍走低,牛羊肉收购价波动较大,一定程度影响了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二)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村经济结构单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三)农牧区各类人才缺乏。我们高度重视农牧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完善机制,持续加大投入,努力培养农牧区实用人才。但我市农牧区普遍经济基础薄弱,条件相对艰苦,人才引进的政策和体制机制缺乏,难以形成人才吸引力,全市农牧区大量工作因人才问题而滞后,制约了农牧区的进一步发展。
意见建议:
(一)建议国家就高海拔地区扶贫项目建设明确政策标准。受到气候和海拔影响,我市每年项目有效施工期不足6个月时间,加上在项目过程中受人员、技术、建设用地等方面的限制,建设难度大,施工时间长,往往无法按时完成建设任务,项目资金闲置时间较长,建议国家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对闲置资金的标准进行重新界定,同时加大对地方龙头企业、新兴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建立更多信贷、税收等扶持政策。
(二)建议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近年来,德令哈市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着力发展光伏、光热等新能源产业,在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为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产业和就业保障,建议国家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使新能源产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建议进一步加大人才扶持力度。柴达木盆地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禀赋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困难,各行各业人才极度缺乏,教育、卫生、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为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了瓶颈。建议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助高原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