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德令哈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及省州市委决策部署,聚焦《海西州强化党建核心引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百条措施》总体要求,以“三个维度”为抓手,扛牢政治责任,发挥组织优势,在新征程中继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以全面振兴的高度,压紧压实主体责任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系列重要论述、指示精神为指导,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抓责任不松懈。严格落实“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乡镇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将乡村振兴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和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干部“包镇联村结户”制度,27名县级领导干部下沉到42个行政村强化工作指导,督促任务落实。政策衔接聚合力。出台《德令哈市强化党建核心引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百条措施》,综合组织、干部、人才等资源优势,确保政策落地、工作提质。制定印发《德令哈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行动计划》,依托对口援青渠道和市委党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实施人才培育,畅通各界人士报效乡梓渠道,推动高层次人才“上山下乡”。健全机制促落实。把乡村振兴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增加考核权重,强化结果运用,换届以来向10个村(社区)“两委”班子发放绩效考核奖励资金30万元,倒逼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坚持严管厚爱并重,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实绩突出的个人,在提拔任职、职级晋升、评先选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切实发挥考核风向标作用。上半年对8名驻村干部进行提拔使用、晋升职级。畅通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成长渠道,2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录公务员和事业编上岗,以激励导向引领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竞相出彩。
以抓铁有痕的力度,锻造过硬队伍
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在配强班子、精准施训、服务群众上聚力用劲,着力打造一支乡村振兴的骨干中坚力量。抓选优强功能。以换届为契机,真正把党性强、有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选进乡镇班子,高质量选拔5名“五类人员”,全市乡镇领导班子中具有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占71.43%。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比例88.9%,“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下降到40.3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委员占比45.9%,乡村振兴“前沿作战部”功能更强、结构更优。大力实施“三百”工程,加强针对性培养,全市42个村储备后备干部265名,为推进乡村振兴储备优秀人才力量。抓培训提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培训教育,共组织村(社区)“两委”成员、新任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驻村干部800余人次参加各类培训,切实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战本领。抓服务激活力。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注重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合理再分配,对弱势群体适当补贴补助。发挥全市50名党员中心户宣传政策、群众代办、纠纷调解、信息统计、产业发展“一户五责”作用,构建“村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群众”工作网格,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网格化组织体系,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以时不我待的速度,筑牢战斗堡垒
围绕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制定“1671”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创新提质,筑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桥头堡”。深化组织引领。坚持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制定《德令哈市基层党建工作基本规范(试行)》《德令哈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等相关制度办法,统一标准“刻度”,让基层党支部建有标尺、抓有方向、评有依据,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整体过硬。壮大集体经济。聚焦产业振兴,按照“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整合资源”原则,将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机结合,打造22个集体经济示范村。各乡镇(街道)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方式,初步形成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集体经济格局,将党建优势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发展优势。截至目前,全市4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益1167万元,村均收益27.79万元。完善治理体系。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纵向构建“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四级治理架构,推动党组织领导作用有机嵌入乡村治理。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民主协商、村务监督机制,推行村民说事、议事、主事,不断提高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组织力、行动力、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