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德令哈市聚焦长远发展和现实需求,以人才为“笔”业为“墨”,持续做好“引、育、用、留、护”五篇文章,一笔一画,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做好“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引才文章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首要任务是识才、选才、引才。一是突出政策、岗位、项目“三步走”,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编制招考、政府购买服务、引才引智项目等措施,着重向经济部门、基层一线倾斜,重点招录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今年以来,招录公务员28人、事业编制14人、“三支一扶”45人,申报京青专家服务项目6个。二是坚持招才引智与产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推动,成立政府行政决策专家库,围绕盐碱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原装备制造、特色生物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定位,引进一批懂项目、会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层次人才落户德令哈。今年以来,通过人才飞地方式聘请南京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响应研究中心主任沈渭寿博士、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教授、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教授为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和行业首席顾问。三是瞄准“需”处发力、紧扣“需”处供给,围绕经济发展、教科文卫、农林牧水等不同领域广泛收集人才需求,把准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类型、瓶颈制约,掌握人才的技能专长,不断提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召开年轻干部座谈会,组织年轻干部、海归学生、大学生志愿者、企业高管、驻村工作队员畅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想法和建议,并从讲政治、谋发展、办实事、勤学习、守底线五方面提出要求。今年以来,引进教育专业技术人才人,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名,组织家工业企业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金融管理培训次。四是持续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顾问指导、技术咨询、兼职聘用、项目引才等多种形式,为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带来新气象,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同时,依托浙江援青平台,聚焦交流挂职、教育培养、智力帮扶等,组织街道管理、社区管理、企业管理的优秀人才开展短期挂职交流,使对口支援平台成为德令哈引才育才用才的新高地。
二、做好“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的育才文章
一是坚持培育人才“从娃娃抓起”。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持续实施初中教育赶超工程,大力推进高中教育突破工程,力争在中高考分数和重点大学录取率上实现新突破,不断提升全市教育质量和水平,让学生心甘情愿在德令哈上学,让老师充满尊严在德令哈任教。同时,将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人才强市”培养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二是坚持“阳光选拔”党政人才。着眼于党政干部队伍结构需求,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和各个层级,及时把素质好、懂业务、善管理、潜力大的专业型干部发掘出来、储备起来。根据干部学历、专业、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分类管理,确定党政干部培养方向,对干部进行梯次培养,为实干型党政人才提供平台。新一届市委成立以来,提拔使用专业型干部人、年轻干部人。三是坚持“集体开发”本土人才。结合德令哈实际,围绕优势领域,全力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市级“四名”人才工作室。依托“未来乡村”“未来牧区”“未来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活本地人才存量和活力,以农村牧区手工业、建筑业、民间文艺为重点,以田间课堂、网络教室为方式,大力培养农牧区实用型人才,通过乡村振兴项目弥补产业短板,调节产业结构,培育具有德令哈特色亮点、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德令哈样板”。
三、做好“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用才文章
德令哈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区域位置、经济发展等“硬实力”上先天不足,必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着力在用才上下功夫。一是聚焦才尽其用。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模式,加强与青海民族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科院、中国环科院的沟通交流,建立“高校—地方—企业”合作实验室,打好重点大学、科研院所、重大项目、产业集群建设“组合拳”,为人才提供成长舞台、施展空间。二是聚焦人岗相适。坚持用其所长、补其所短,为人才施展才干提供广阔天地。加快实施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制度,畅通专业技术人才流通渠道,把专业人才调整到专业岗位上,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精准填补事业发展需要。今年以来,事业单位职员等级晋升名,专技人员取得职称资格人,其中“双定向”高级职称资格人,全省统一高级职称资格人。三是聚焦用当其时。充分用好人才最具创造力的黄金期,创新创业人才的活跃期,在人才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的时候让他们在重要岗位上挑大梁、唱主角,实现最大价值。
四、做好“礼贤下士,诚意爱才”的留才文章
一是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评价机制。健全完善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效的人才评价管理体制,坚决纠正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偏向,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流动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特别是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障碍,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激励机制。健全完善以业绩为核心、以贡献为标尺、以体现人才价值为根本、以维护人才权益为基础的分配激励机制,实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二是营造爱才的社会环境。人才的流动并非都源于对物质、薪酬的追求,更多是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人职业生涯的攀升。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及时交流思想、解决困难、疏通情绪,增强人才的归属感;探索搭建人才作用平台,分类指导研究制定人才工作的发展规划,使人才在岗位上各展所长,增强人才的价值感;加大优秀人才宣传表彰奖励力度,对作出重要贡献的授予“德令哈市荣誉市民”称号,不断向全社会发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强烈信号,增强人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三是打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和事业发展空间,使“英雄有用武之地”。通过改革和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吸纳和稳定人才,摒弃任人唯亲、裙带关系、论资排辈的不良作风和形式化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增能减的人才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四是完善留才的服务环境。把“管理寓于服务”当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重点解决各类人才在创新创业、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社会保险、政治待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以服务创造环境、以服务改善环境、以服务优化环境,让人才在德令哈创业安心、发展放心、生活舒心。
五、做好“党管人才,党用人才”的护才文章
一是全面落实党管人才责任。准确把握人才事业发展方向,认真分析人才工作面临新形势,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人才责任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落实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地盘活人才资源,真正使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成为常态化工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二是持续强化党管人才措施。想方设法谋划人才工程项目,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各方面活力,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生动局面。制定《德令哈市“巴音英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及时编制年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工作规划,既提出中长期目标,又明确阶段性任务,为全市人才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三是倾力凝聚党管人才合力。人才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优势、集中各方力量,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要主动与人才结对子、交朋友,密切思想联系,加强感情交流,听取人才对制定实施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邀请参与分管领域重要经济和社会事业项目的咨询、论证和研讨,引导人才在咨询建言、舆论引导、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