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硕果累累,一场场“声”入人心的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篇篇反映德令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的新闻精品,展示了打造“工业强市、文化大市”的实践和成果;一个个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彰显着这座城市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孜孜以求;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惠民演出,让欢声笑语在社区村落邻里间回荡。
今年以来,德令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高擎思想旗帜,铸就理想信念“主心骨”
理论学习扎实有效。严格落实“联学巡听巡查”制度,建立市级领导个人学习档案,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重点内容开展集中学习,示范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持续用力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把“巴音大讲堂”作为深化理论学习的重要途径,采取“县级领导专题讲+专家学者系统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上讲堂”活动24场次,参训干部达7000余人次,形成“以讲促学”的良好氛围,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发力。
理论宣讲入脑入心。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探索理论惠民宣讲的常态长效工作机制,通过“一讲两稳三促”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开展各类宣讲280余场次,直接受众达12000余人,线上在“德令哈发布”等平台上展播各类宣讲视频20场次。抓好“学习强国”平台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好用活“学习强国”。
树牢价值导向,奏响奋进征程“最强音”
新闻外宣有声有色。抓牢重要节点和主题,主动邀请央媒、省媒记者赴德令哈深入基层开展专题采访40余次,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以及青海日报等媒体刊发重点新闻稿件281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组织开展“集智聚力谋发展、学思践悟求实效”融媒体调研行活动,对德令哈市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报道,持续擦亮“诗城”外宣品牌。
媒体融合提质增效。市融媒体中心改造搬迁项目顺利完成、德令哈新闻高清信号成功切换、《德令哈晚报》全面改版为《诗城晚报》。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电视、广播、纸媒、新媒体平台等宣传矩阵,开设《新春走基层》《助企暖企春风来》《五一劳动节—致敬最美的你》等70多个专栏专题,切实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传播力。认真践行“四力”要求,做好基层新闻报道,全平台共创作刊播各类作品15476件,浏览量达1734余万次,共有4件作品获得青海广播电视新闻奖、青海广播电视文艺奖。
主题教育氛围浓厚。组织“巴音河畔”理论宣讲队走进村、社区,以“菜单式”理论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有温度、有热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特别开设《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主题教育进行时》《主题教育·学习辅导》等专栏,深入宣传报道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进展成效,推动主题教育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截至目前,累计刊播新闻、信息380余条,阅读量达8万+,其中126篇富有成效的稿件被中央、省级媒体采用刊登。
涵养时代新风,营造文明诗城“好风尚”
文明培育见行见效。注重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深入推进身边好人挖掘选树和学习宣传工作,推荐选树“中国好人”、第三届“新时代青海好少年”、海西州“第二届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共5名。抓牢抓实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治理农村牧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督促指导全市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完善“一约四会”制度、红白理事会章程,有效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陋习。
文明实践浸润人心。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60+N”模式为依托,进一步丰富文明实践宣传、教育、服务群众功能。建立82支志愿服务队伍,注册6762名志愿者,高质量打造、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560余次。在重要时间节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群众开展卫生健康、科技科普、技能培训、义务理发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雷锋精神。
文明创建精致精细。高质高效完成2020-2022年度州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创建工作。持续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行动,通过张贴制止餐饮浪费海报、摆放“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公筷公勺”宣传桌牌,严厉打击超范围经营、虚假广告宣传、不合理低价游,广泛开展文明交通劝导、交通事故帮扶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人人知晓文明活动、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人人共享文明成果的浓厚氛围。
厚植文化沃土,构筑文化发展“新高地”
文化环境风清气正。持续推进全市基层“扫黄打非”工作站点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升农牧民群众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元旦春节、春秋开学季等重要时间节点,联合市公安局、市市监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执法单位,集中执法力量,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检查行动,对市区内零售书店、打印复印店、印刷企业、网吧影院等经营场所进行文化环境综合整治,规范商家经营行为。
文化服务优质均衡。依托农垦博物馆、天文科普馆、清洁能源展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结合全民阅读日,为全市各行政村、农(牧)家书屋免费发放图书3600余册,推动全民阅读走深走实。围绕传统节日,举办“六月六”花儿演唱会,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15场次,农牧区公益电影放映活动600余场,进一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出台《关于建设全省文化大市的实施方案》,以“1686”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打造“诗歌文化、红色农垦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了第六届“诗城诗韵·诗画高原”诗歌节,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德令哈“现代诗城”称号,首次邀请两岸四地书画名家走进德令哈,通过开展参观采风,送诗歌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为德令哈创作原创诗歌180首、书法作品41幅,推出《第六届海子诗歌节诗城诗韵·诗画高原活动作品集》,多平台、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推介;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小学“诵千古诗词 传中华美德”诗词大会,进一步拓展“现代诗城·浪漫之都”城市文化品牌内涵。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群众广场文艺演出、家庭才艺大赛、情定德令哈—牵手情人湖青年联谊会等系列文化活动20余场次,有力促进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