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本地要闻 >> 正文

德令哈市“组团式”援青书写“杭德谊”

来源:

近年来,德令哈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委关于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部署要求,牢牢把握“组团式”援青工作新形势新要求,紧扣市委“1245”发展思路,抢抓教育、民生等领域高端人才帮扶契机,为全面提升全市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把准工作总基调。发挥组织引领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建立德令哈市干部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工作思路,推进任务落实。2名援青干部担任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2名援青教师任职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及中学校长,真正为专业人才搭台铺路,实现了人才与岗位良性互动,不断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大援青工作横向交流。选派2批14名村(社区)干部赴杭州市跟岗学习,将所学管理理念、宝贵经验、优良作风,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围绕未来社区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三无”小区管理、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岗位培养、轮岗实践、交流经验等方式,切实提升村(社区)干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援青人才服务保障。完善激励关怀保障措施,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州委关于“组团式”帮扶援青工作津补贴、医疗保险等待遇规定;推进人才安居工程,打造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解决干部人才住房需求;注重了解援青干部人才政治表现、担当作为、工作实绩等方面情况,进一步加强援青干部人才管理,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秉持兼收并蓄,打造教育新高地。打造“云端教学”。与杭州市开通“之江汇”教育广场、“青鸟云课”“互联网教研”等“空中课堂”,以“互联网+精准教育”方式,突破时空限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络课程1200余门、优质教育微课3万余节,开展交流互助活动17场次,形成线上“空中课堂”、线下“名师送教”相结合的智力帮扶新亮点。健全“智力帮扶”。建立工作交流会商机制,注重发挥杭州人才、理念、资源优势,通过开展校校接对和多校接对,以“一帮一”和“多帮一”等形式,加大对口帮扶工作,多所学校借鉴和引进杭州市先进校园管理模式和办学理念,做到“一校一品一特色”,从教学科研水平、品质教育打造等方面有力提升办学水平,实现教育对口支援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理念共建。培育“两大工程”。扎实推进“初中教育赶超”“高中教育突破”两大工程,赴杭州开展“校校结对”工作,实现结对学校教师之间备课、听课、评课、研课“四同步”目标落实,有效解决教师基本功不扎实、课标意识不强和对新教材把握不够等普遍性问题。2023年中考录取分数线634分,位居全州首位全省前列;高考成绩进入全州前四。

聚焦需求保障,增进民生福祉新品质。补齐农村养老设施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统筹对口支援资金近800万元,在河西街道甘南村建立面积1742平方的德令哈市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加大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理疗、精神慰藉等服务,切实提升老年群体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医疗健康多元发展。筹备资金2000万元打造德令哈市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改善全市医疗系统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协调浙江、杭州医疗专家协助德令哈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成功申报省级重点专科,新开展中医适宜技术45项,新开展项目6项,有力帮助老百姓方便就诊、高效就诊,不断增强医疗服务满意度。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德令哈市目前文旅产业资源零散、品牌缺失等问题,建立清单式问题解决机制,加强品牌规划设计,加大蒙古族“查干萨日”、德令哈冬春季文化旅游、巴音河美食季、“5·19”中国旅游日等文旅活动,保障火车站新站房建设,增开旅客列车次数,新增杭州—西宁—德令哈航线,有力拓展德令哈市对外交流渠道,2023年至2024年4月,共接待游客256.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6亿元。加强援青产业项目建设。筹备各方资金7000余万,实施德令哈市“牦牛科技园”项目,实现“技、农、牧、畜、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以金融助力、企业参与、市场推动等综合措施,建立“牦牛大管家”管理系统,加快推进以牦牛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布局建设,有效提升德令哈市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助力乡村振兴迸发新活力。

上一条:【平安德令哈】矛盾纠纷精治理 守护金色“平安地” 下一条:“小改造”赋能村级阵地“大提升”

关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