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本地要闻 >> 正文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脱贫清零成果

来源:市政府信息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脱贫清零成果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脱贫清零成果

2016年,德令哈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决策部署,发力精准脱贫,贫困村退出和贫困人口脱贫的12项指标均达到目标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2017年以来,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已脱贫群众发生返贫,结合市情实际,制定了《德令哈市2017年脱贫清零成果巩固提升工作方案》、8个巩固提升计划及10个巩固提升专项方案,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力度、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发挥政策合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措施,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清零成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当中。

一、巩固脱贫清零成果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水、电、路、住房、广场等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查漏补缺”。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加大伊克拉村等偏远牧区和年久失修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所有道路进行改造提升。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改善农牧区饮水条件,积极争取省州项目资金支持,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体系。针对柏树山、怀头他拉镇、蓄集乡、柯鲁柯镇等区域内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促进防洪防汛设施有效改善。推进农村电网改造。以改善农村用电质量、确保用电安全为抓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29公里、配变容量4.445兆伏安(107台),0.4千伏线路189公里、下户1245户,切实解决贫困村新增养殖业用电、农业灌溉、机井不通电等问题。完善通信网络设施。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提升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进一步提高牧区通讯信号覆盖率。

(二)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巩固教育成果。加强农牧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落实15年免费教育,抓好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帮扶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强文化设施投入。筹划建设陶斯图、伊克拉、花土等4个贫困村文化体育广场,为巴音河西村、卡格图村等16个贫困村发放体育健身器材,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引导群众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继续组织实施“户户通”、“村村通”工程,提升广播电视覆盖面和服务能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继续实施“一免七减四优先十覆盖”医疗扶贫巩固服务,巩固和改善标准化卫生室就医条件,继续开展传染病慢性病综合防控和相关免费医疗服务。筑牢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骨干医生培训项目,让贫困群众享受较高质量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三)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养老医疗参保力度。截止3月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际参保39731人,其中农牧民参保29319人。年内力争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以上。增强群众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发挥劳务组织作用,充分收集企业用工信息,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大型招聘活动,及时向贫困家庭有就业需求人员推荐就业岗位。利用雨露计划、技能培训等政策,深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不断优化就业创业服务。继续安排公益林管护员岗位就业,组织好枸杞采摘引劳工作。保障群众最低生活水平。严格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做好动态调整。加大大病救助、临时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力度。继续落实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等生活补贴。

(四)增强产业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支持发展专业大户。积极推广农村土地流转、保底分红新模式,保障农民根本利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针对德令哈市扶贫产业发展较为薄弱的问题,及时吸纳有潜力的企业入驻德令哈市扶贫产业园,积极争取1500万元省级扶贫产业园项目,通过扶持诺蓝杞、伊明、林生等园内企业带动脱贫户联户发展枸杞种植、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人口长期收益,稳定脱贫。投入7000万元国开行扶贫资金,支持扶贫产业园区内企业发展,长期带动贫困人口和边缘户增收。争取3个省级旅游扶贫项目,将旅游扶贫与莲湖村、民兴村建档立卡户有机结合,带动贫困户增收。巩固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工作。丰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信贷产品,加大精准扶贫信贷投放力度。将803万元风险防控金注入青海柴达木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撬动银行贷款,重点支持与扶贫开发关联度高、扶贫对象广泛参与的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并按照基准利率全额贴息,企业用70%的贴息资金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或者贫困边缘户就业;合作社用12%的贴息资金扶持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五)发挥政策合力。探索贫困边缘户增收问题。加强贫困边缘户扶持政策研究,按照省州的要求,对全市边缘户开展调查摸底,经初步统计,全市共有边缘户92户253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与省州衔接力度,积极探索解决“情况类似、政策无缘”问题的有效路径。抓好各类帮扶。切实发挥“一联双帮三治”脱贫机制作用,将定点扶贫作为主责主业,把党员干部锻炼成为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力量,为精准脱贫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切实转变以现金、物资为主的帮扶措施,做到均有“造血式”帮扶措施,确保不脱贫不脱钩。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精准扶贫行动,调动和引导企业参与脱贫成果巩固行动。切实发挥驻村干部作用。2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继续留任一年,19个非贫困村由乡镇、街道安排专人担任第一书记,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目标要求开展有关工作。对已经脱贫的原贫困户,由原包帮联系人负责联系脱贫成果巩固工作。建立标准化档案室。高标准建好市、乡(镇)、村和户四级脱贫攻坚档案资料,做好文字、影像等各类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数量、质量、要素、标准“四保证”。

(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德令哈市2017年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将中央、省级、州级及市级财政整合目录范围内12类项目进行整合,建立了市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破解长期以来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等问题,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管口放水”。同时,结合市级扶贫攻坚规划,合理安排使用资金,确保市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同比增长20%以上,切实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牵引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但从全市整体情况来看,脱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精准施策的举措仍有欠缺。有的单位没有按照贫困户脱贫需求分类实施,贫困户到户扶持措施不准不细,帮扶单位没有认真谋划长远帮扶措施,还没有从“输血”转化成“造血”。二是一些政策措施落实仍然不力。扶贫对象收入中政策性收入多,在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长期脱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三是群众主动脱贫动力仍然不足。有的村社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现象,群众主体地位不突出,群众工作做的还不到位,没有把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个别贫困群众“等、靠、要”和“依赖、依靠、依附”思想严重,安于现状,指望“吃低保、靠救济”抢戴“贫困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着力破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强化组织推进,切实加强对巩固脱贫清零成果工作的领导,加强上下衔接,强力推进。聚焦金融扶持,使用好金融贷款,高起点做好规划,精准选好项目,发挥出贷款资金的最大效益,严格资金管理和使用,全力推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产业扶贫贷款项目加快落实。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补偿、教育帮扶、社保兜底、做到精准发力、措施到位,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清零成果。

上一条:州政协主席李科加一行莅临我市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专题调研 下一条:创业富民 创新强市 搭建政策平台多维发力打造“双创”新生态

关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