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令哈市着力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统筹同步发展,呈现出主体更加明确、责任更加落实、保障更加稳定、机制更加灵活、质量更加提升的良好局面,确保农村公路完好畅通,更好服务于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情况。把提升人民群众对道路的需求和舒适感当做一项重大工作对待,在全市42个行政村实施了自然村连通砂路、牧业村转场路、配套桥梁、旅游路资源路、通村主干道升级改造、道路硬化和年久失修路面病害整治等工程,2015年至2019年,投资2797万元建设农村公路配套桥梁14座、762延米;投资1297万元硬化村道7条、33.7公里;投资1.0343亿元建设自然村公路21条、334.5公里;投资2966万元建设旅游公路2条、28.49公里;投资599万元建设农林场公路1条、49公里;投资2.1亿元代建城市道路4条、9.6公里;投资1271万元建设通乡油路3条、43公里;投资3913万元建设客货运场站项目二级汽车站1座、城市公交首末站2座;投资5868万元建设市政公路5条、5.6公里;投资3088万元综合整治城市公路环境3条。
农村公路养护情况。严格落实“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三级管养模式,根据县道7000元/年·公里,乡道3500元/年·公里,村道1000元/年·公里养护资金补助标准,编制年度农村公路养护计划,养护部门根据养护计划,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季节性养护为主、日常养护为辅的原则做好日常养护工作。2018年农村公路列养率100%,年均优良路率达到54%,路况综合指数达到75.5,完成省厅既定绩效目标。
农村公路运营效益情况。一是服务经济发展,有限的资金提高了公路技术状况,低成本投入让路况优良,养护、维修让公路病害进一步得到治理,与道路发生灾害后重建相比,预防养护、日常养护等养护维修可以有效节约人力、财力,并有效改善路域环境,推动乡村发展。二是深化政治效益,道路作为发展的先行官,道路养护工作对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谐发展有深远意义,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党和国家对民生事业的关心关爱,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增强社会公益,加强了乡镇之间相互连接,促进其经济往来。促进村与村之间畜牧农业等商品互相流通,带动生产,激励消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刺激消费。对货物运输、招商引资、投资建厂均起到了较好的区位引导效果,拉近城乡村距离,体现了社会公益属性。
存在困难及意见建议
一是公路养护主要矛盾突显。补助基数与发展需要存在投入与需求不平衡的矛盾,造成农村公路养护达到规范和标准要求难度逐年加大。二是旅游交通建设亟待加强。各旅游区之间缺少紧密而快速的联系,各景区还未形成串联,旅游公路没有形成网络,不利于引导游客进行关联性参观游览,难以形成有效的旅游经济带,不符合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三是交通建设筹资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争取国家补助和部分自筹,配套资金短缺,交通发展与资金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境内主要县乡道亟待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
建议: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坚持项目带动,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资力度,针对农村公路取料难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全力协调配合,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减轻农村公路取料压力。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调研,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阶梯式投入增长机制和资金保障制度。强化政策支持,提供资金保障,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促进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支持赛马场—柏树山—哈拉湖、农垦文化园—可鲁克湖—托素湖—外星人遗址、城市观光休闲线路三条旅游线路等重大公路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三大品牌,创建三大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