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德令哈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整改举措,狠抓整改落实,在全面整改中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产业扶贫较为薄弱。产业扶贫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少,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出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截至目前,全市除同仁堂、伊明农牧等几个较成功的龙头企业外,有相当一部分的农产品还停留在“有优无势,有质无量,有品无牌”的水平上,区位优势和商品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农产品廉价外销的多,内部加工增值的少。
(二)“精神脱贫”还需加大力度。部分贫困群众“我要脱贫”意识不强,等着政府送小康,相互攀比要政策要好处,扶志和扶智成效不明显,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存在对扶贫措施推行不理解、不配合、不买账等情况。个别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发展生产的主动性不高,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转移就业意愿不强,自主脱贫致富能力欠缺,内生动力不足。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陋习未得到有效治理,可能导致因婚因丧致贫、返贫。
(三)联点帮扶作用不明显。全市虽然已开展企业联点兴村、单位联点包片等工作,但部分企业、单位通过简单送钱送物的“慰问式”扶贫,对联点的村社、贫困户家庭没有制定长远有效的扶贫措施,尤其在村级产业发展上做出的帮扶贡献仍然不足。
(四)生态环保与脱贫攻坚融合度需要加大。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建设作为重要脱贫致富途经,积极设立护林员、护草员,兜住了部分贫困群众生活,让贫困群众吃上了“生态饭”,引导贫困群众助力生态建设。但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工作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引导贫困群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致富新路的理念、政策、措施还相对滞后。
下一步德令哈市将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一是进一步抓好产业发展。围绕持续增收的核心,加紧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光伏扶贫项目促进脱贫村村集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户长期稳定受益。指导非贫困村管好用好40万元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助力非贫困村破解发展难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保障。继续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村级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适当为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安排公益性岗位,提供托底保障。继续向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脱贫户提供530小额贷款和互助资金支持。在资金筹措中可采取国家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农牧民筹一点的办法,着力解决农牧户投入乏力的不利因素,促进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的目标。三是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落实脱贫攻坚计划和行业专项行动方案,改造提升农村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好地服务、支撑农牧区生产、生活,把农村牧区打造成宜业宜居的幸福生态村庄。四是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全面改薄任务,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切实履行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确保现有学生不出现辍学、新生应到尽到不出现失学、巩固率不出现下滑。认真落实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的要求,提升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让农牧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为60岁以上生活困难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继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好残疾人补贴、电费补贴等各类补贴政策。五是进一步加强“精神脱贫”力度。加强对边缘户、脱贫户、非贫困户宣传和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形成感恩意识。指导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增强道德约束力。大力弘扬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教育贫困户学习政策、不搞攀比,帮助他们找到发展门路,增强主动脱贫意识,真正把扶志扶智工作落到实处。六是扎扎实实做好中央巡视和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对整改方案中的问题,按时间节点全面完成,并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举一反三,深刻剖析,查找原因,建立整改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巩固整改成效,确保问题不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