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令哈市紧紧围绕健康青海建设目标,加强村卫生室管理,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筑牢农村卫生服务基础,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增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一、基本情况。全市现有村卫生室50个,全部达到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要求。配备乡村医生49名,其中,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证25人,乡村医生证24名。
二、村卫生室建设运行情况。标准化建设方面。投资236万元,对村卫生室进行维修,购置更新医疗及办公设备,确保全部达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要求。目前,全市村卫生室均配备乡村医生1名,固定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均在40平方米以上,实现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三室分开”或“四、五室分开”;流动村卫生室配备帐篷、疫苗冷藏包、治疗车、一次性销毁器、太阳能晒板等设备,可以有效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村医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全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机制。对所有实名制管理并符合缴纳条件的乡村医生,参照城镇公益性岗位按年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单位缴纳部分全部由市级财政承担。同时,对基本公卫工作考核优秀的村医给予奖励。二是加大村医培训力度。为提高村医整体业务素质,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核酸采样、院感防控等各类培训班10次,培训83人次,培训覆盖面100%,培训合格率95%。三是参加海西州基层卫生岗位大练兵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识竞赛并荣获团体二等奖,两人获得个人奖项。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一是乡村医生薪酬待遇偏低。目前,乡村医生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医疗收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由于医疗项目单一、用药品种少,加之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市区导致就医人数急剧减少,乡村医生医疗收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下降。2009年起,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对乡村医生收入影响较大。二是乡村医生年龄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乡村医生队伍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另一方面,社会上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数较少,且大多不愿从事乡村医生职业,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又普遍不愿下乡,乡村医生队伍青黄不接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乡村医生身份难以界定。长期以来,乡村医生既是履行医疗卫生职责的农村医务工作者,又是没有脱离承包土地的农民。“半医半农”的身份,使乡村医生普遍缺乏职业归属感,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四、意见建议。一是充分考虑乡村医生数十年来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贡献,尽快明确乡村医生身份,建议将乡村医生全部纳入特岗村医管理。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村医待遇,鼓励吸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下村服务。建立准入培训机制,在免费提供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出台相应文件,允许发放适当补助,为乡村医生创建“无经济负担”的培养环境,提升参训率和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