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本地要闻 >> 正文

德令哈市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来源:

自2020年我省提出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的发展方向以来,我市牢牢把握自身优势,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共生耦合循环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夯实平台经济发展基础的目标,并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德令哈特色的道路。

一、资源优势

德令哈市地处青海省中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强烈,辐射强度高,平均每天日照时间近8.56小时,年均日照时数为3200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6600~7000兆焦/平方米,是全国适宜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理想区域之一。同时年平均风速3米/秒至4米/秒,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50-100瓦/平方米,年均大风日数为34天,风压在35-40千克/平方米,全年风能可用时间3500-5700小时,是青海省规划风电厂的重要分布地区。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持下,德令哈市作为海西州州府所在地,又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我市新能源发电产业迅速成长,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二、发展现状

(一)夯实新能源发展基础。为支撑太阳能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德令哈市以提供要素保障为根本,不断加大新能源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太阳能产业发展基础。一是保障供地,专门将市域三个方向规划一定范围作为新能源发展用地,其中西出口以光伏(热)发电产业为主,规划面积约402平方公里,可满足10吉瓦以上光伏光热发电项目用地;东部蓄集乡以光热发电为主,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可满足2吉瓦以上光热发电项目用地;南部尕海区域以风电为主,规划面积810平方公里,分为尕海南区(484平方千米)、尕海北区(326平方千米),可满足1.5吉瓦以上风电项目用地。二是畅通路网,新能源产业园区内315国道、金光大道自东向西横贯而过,资源路、陶斯图路、察汉沙路、乌兰干沟路等4条道路自北向南纵穿而行,初步形成较为便捷的交通通道。三是强化输电,新能源产业园区已建成五座110KV汇集站,一座330KV汇集站(柏树变);750KV输变电工程及其330KV送出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底投入使用;怀头他拉330KV汇集站已纳入“十四五”规划,德令哈地区电网外送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光伏光热发电和风电产业初具规模。截止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总量为1550MW。其中,30家光伏企业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240MW,第三批500MW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已全部并网运行;2家光热企业光热发电装机容量110MW(中控60MW,中广核50MW);风电企业已建成装机容量200MW,在建装机量300MW,包括东方华路200MW风电项目、风扬50MW风电项目、协力50MW风电项目。

(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迅速崛起。借助新能源发电产业兴起的东风,一些知名企业抓住机遇陆续在德令哈市开工建设一批新能源装备配套产业。华汇新能源非标件设备及风电塔筒制造、日晶光电一期100MW太阳能晶体硅电池组件、深圳拓日500MW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生产、青海明阳500MW风机整机、青海明阳200MV高倍聚光设备制造、爱能森一期30万吨储热熔盐等一系列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已建成投产,德令哈市已基本构建起技术试验-装备制造-发电站为一体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格局。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存在问题:一是土地费用昂贵,利率价值不高。经核算,我市土地成本为1.2万元/亩,以1000MV平价光伏工程利用地约为3万亩为例,土地成本达到3亿元,占总投资的7%左右。土地使用费高已成为制约我市光伏光热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企业投资意愿的主要因素。

对策建议:在省州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降低新能源用地成本,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二是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随着我市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壮大,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培养了大批新能源技术及操作人员,但随着哈密、玉门、共和等地新能源光伏、光热电站的建成并网,各外省市电站通过提薪、点对点说服等方式吸引我市新能源技术人才,导致我市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对策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出台区域内技术人才合理化流动方案或办法,以优越的政策环境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

上一条: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德令哈市开展全市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关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