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本地要闻 >> 正文

精准施策补短板 勠力同心促发展

来源:

一直以来,德令哈市委、市政府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心,聚焦公平共享,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断增加乡村教育投入,多措并举补齐发展短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实施集团化办学。一是推进教育教学城乡一体化。本着“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按照“优质+薄弱、城区+乡镇”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成立7个紧密型教育集团,探索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校园发展各具特色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因校制宜加强城乡结合部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城乡一体化。二是积极组织观摩交流活动,共促教育发展。组织第一中学教育集团、八一路幼儿园集团、市幼儿园教育集团开展“观摩学习促发展、分享交流共成长”集团化办学研讨会;在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和第二中学教育集团开展为期三个阶段的“磨课展示”活动,并邀请西宁名师示范指导;开展优质课推选活动,推选出优质课70节,打造高效课堂;组织人人参与讲评课活动,广泛开展“老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公开课、新入职教师过关课”活动,锤炼教师队伍,构建新型高效课堂。三是完善城乡学校一体化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学校共建互动,通过城乡教师结对帮扶、送课下乡等方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均衡发展。

二、推动教育信息化。一是制定实施《德令哈市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2020年-2020年)》,坚持教育信息化投入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逐步提高办学实力,力求教育质量达到优质均衡。2021年1月底,完成德令哈市学校基础网络改造项目,基本实现“千兆进校园、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接入目标,为城乡优质教育共享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二是以提升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应用效益为目标,通过“国培计划”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培训和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培训,加强信息化应用骨干(示范)教师的培养,不断提升乡村校长管理水平,为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造良好前提。

三、加大保障力度。从教职工最关注、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做到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到乡村从教。一是转变工作模式。根据乡村教育发展实际,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将教育投入由原先侧重于硬件建设,逐步向侧重于教师队伍等软件建设转变,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促进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健全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乡村教师补助、班主任津贴、双岗教师(授课教师、宿管教师)补助,2020年,拨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103.313万元,覆盖200人次;把改造学校食堂、教师活动中心、生活设施和周边水电路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整体建设规划,修建教师周转房115套4025平方米,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职称评审待遇。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提高乡村教师各类评优评先指标分配比例,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一是乡村学校音、体、美学科教师数量不足、设备不全,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正常开展。二是乡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存在身兼数职的问题,难以通过更多、更深层次的培训快速提升其业务能力。乡村学校智慧教育缺乏专业教师,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与专业教师相差较大,暂时无法达到技能型、专业化的要求,难以有效组织各类信息化应用和竞赛活动。

五、意见建议。一是推进更深层次的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管理模式,深度整合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推进西部教育薄弱地区优质均衡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加大保障力度,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在培训、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三是改革教师培养模式,面向乡村学校培养能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同时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推进乡村学校智慧教育建设。

上一条:关爱老党员 慰问暖人心 下一条:聚焦突出问题 解决急难愁盼

关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