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德令哈市围绕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改善,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制度机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污染防治工作提速发力。全市规模养殖场均建成堆粪场及无害化处理池,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95%以上,开展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工作,切实增强农户回收及环保意识。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完成扬尘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摸底调查和综合整治,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93.9%。开展河湖“四乱”问题清理整治行动,全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及地表水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完成国土绿化7.4万亩、草原治理184万亩,义务植树35万株。组织实施鸿鑫矿业遗留地块污染土壤修复治理项目,对60亩污染地块实施修复治理,项目预计2022年6月竣工。聚焦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积极争取资金,落实38个村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共配置各类垃圾转运车16辆、小型环卫保洁车56辆、垃圾斗99个、各类垃圾收集箱797个,补充和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备。
(二)狠抓环境执法严格依法行政。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执法,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辖区生态环境安全。重点推进环境各类专项执法和大练兵活动,压实“双随机、一公示”抽查工作,年内共出动执法人员共680人次,检查企业事业单位415家次,查出环境问题企业20家,均及时落实整改;对于发现的2起环境违法案件线索(“两碱”企业蒸氨废液排放场渗漏影响周边生态环境,杰青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非法生产和排污),已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追究机制,待第三方提交评估鉴定结果。加强环保信访案件办理和舆情管控力度,截至目前共接信访案件50起,办结率100%。认真组织辐射安全执法监督检查,确保辖区12家32套射线装置使用单位持证运行,建立管理台账,落实安全运行制度。
(三)构建管理体系强化环境监管。严把环保准入关口,严禁“淘汰、落后、两高”建设项目落地,严格执行海西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年内登记备案建设项目环境目环境影响登记表96个,审批环境影响报表6个。及时报备环统年报、季报信息,10家工业园企业、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纳入环统年报,2021年环统季报新增2家重点企业,顺利通过审定。及时更新排物单位名录库信息,7家重点企业纳入海西州2021年重点单位名录,规范排污企业信息管理。深化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做好与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衔接,年内排污许可证持证企业37家、登记管理159家,2021年新建项目进行总量交易企业3家。26家重点产危企业纳入青海省工业固体废物物联网大数据系统,并登记备案重点监管。落实47家医疗机构、1家医废处置机构医废的监管,规范危废库的建设运行,严格危废转运联单制度,确保危废不发生遗漏丢失。
(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德令哈市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了40个机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行重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一票否决”。推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年内纳入环境信用评价企业7家。以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和企业环境守法记录为依据的分级分类监管“新模式”,9家排污企业纳入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现在线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事前、事中、事后公众参与制度,推行线上线下群众意见反馈渠道,提高公众环境参与度。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口,杜绝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三高”企业进驻德令哈,支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五)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强力推进两轮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14项问题整改销号,其他问题均达到整改序时进度要求。制定《祁连山南麓德令哈片区生态环境疑似问题图斑分类整治方案》,建立市级领导联点包片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问题图斑整治,涉及114项整改问题均已完成整改,并全部完成州、县级问题图斑验收工作。州委第三巡察组反馈问题共88条,按照工作安排,督促各责任单位落实整改任务,严格按照整改销号程序组织问题销号,预计年底立行立改问题整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