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本地要闻 >> 正文

德令哈市持续选优配强“三支队伍”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来源:

德令哈市坚持把选优配强乡村振兴一线的“关键力量”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固本之策,在配强乡镇领导班子队伍、驻村帮扶队伍、村级干部队伍方面持续发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配强乡镇领导班子队伍锻造乡村振兴“强引擎”

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立足“十四五”规划目标,结合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以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基层治理为基调,坚持以担当作为定位次、排先后,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使用熟悉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的领导干部,注重加强乡镇党政正职、副书记、人大主席等关键岗位的配备,在坚持使用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的原则下,注重选拔口碑好、能力强、贡献大、作风实的女干部、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截至目前,选配4名乡镇事业单位干部、15名乡镇公务员和5名具备两年以上乡镇领导工作经历或三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市直机关有发展潜力的公务员通过提拔或调整进入新一届乡镇领导班子,初步形成一批文化层次高、专业合理、气质性格互补相容的乡镇领导干部队伍。高质量选拔5名“五类人员”,进一步优化年龄、学历、专业等结构,整体功能明显增强。目前,全市乡镇领导班子中,35岁以下的占54.76%,本科学历以上占90.48%,具有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占71.43%,各乡镇均配有1-2名30岁以下副科级干部,3名以上女干部。组织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参加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素质。依托科级干部家访工作,市委组织部部务会班子成员通过拉家常、访家情、察家风等方式,及时掌握新一届乡镇领导班子运行和履职情况。

配强驻村帮扶队伍打造乡村振兴“先锋队”

结合22个村情实际、产业特点和迫切需求,统筹配置驻村帮扶力量,把“最能打仗的人”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按照人岗相适、按需选派、供需对接的原则,对拟派人员进行“门当户对”的方式逐人逐村定岗,实现“按需定人、因人定岗”,做到干部与村情“匹配”。优先安排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参与驻村帮扶,同时在每个驻村工作队安排一名熟悉基层工作,有工作方法的年轻同志,统筹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量,打造一支有思路、有创新、敢干事、能干事的中坚力量,为建强建好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前提,打造“传帮带”工作链条,66名新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中,60后8名、占比12%;70后21名、占比32%;80后16名、占比24.2%;90后21名、占比31.8%。其中女干部32名,占比50%,在年龄结构上形成“梯次配比”,在性别比例方面实现了“男女搭配”。对驻村工作中履职尽责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低的驻村干部进行提醒约谈,必要时进行“召回”,倒逼驻村帮扶干部发挥作用。2021年以来,1名驻村工作队员被召回,开展集体约谈6次。落实驻村工作经费、驻村生活补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措施,开展节日走访慰问、谈心谈话活动,全方位激发驻村帮扶干部干事热情。

配强村级干部队伍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

紧扣“双好双强”和“三优三强三过硬”目标,高质量完成全市60个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324名,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3岁,比上届下降1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委员149名,占比达45.9%;女性委员146名,占比达45.1%,班子成员年龄、文化、性别结构实现科学配备。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回头看”工作,对因工作需要、不胜现职、受到党纪处分等原因的村(社区)干部进行调整,截至目前,共调整23名。结合换届“回头看”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工作,全市定级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正有序按照“四个一”要求进行整顿转化。引导和支持17名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学历提升工程。选派5名村党组织书记赴华西村培训,12名村党组织书记赴互助党校培训。加大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和招录公务员的政策倾斜力度,2021年以来,定向从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居)委员会主任中招聘事业单位人员1名,招录公务员1名。

上一条:德令哈 “链长制”开启“四地”加速器 下一条:海西州启动首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党建联盟

关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