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东街道乌兰路社区将老旧小区治理作为破题关键,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一核三驱”体系,形成街道工委、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小区长、楼栋长、单元长、综合服务站“八位一体”组织体系,进一步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推进党的工作向行业延伸、向领域覆盖、向社会辐射,着力补齐老旧小区治理短板,有效打通基层治理“神经元”。
把好党建“方向盘”,构建红色物业管理体系。依托“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结合德令哈市“1+N+3”疫情防控工作法,形成“网格员+单元长+楼栋长+小区长”工作格局。推行党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和协调共治机制。按照“让党旗在楼栋飘起来,让物业服务在小区红起来,让组织活动在小区活起来,让老百姓幸福感升起来”的目标,高标准打造“红方寸”物业党建联盟。开启集“党、群、物业”为一体的“红色物业”小区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440多名单元长、楼栋长、小区长辐射82个住宅小区开展共驻共建活动。
找准需求“坐标轴”,多措并举破解治理难题。秉承“红色物业为民,党建引领运作”服务理念,采取整合资源、改进服务方式,组织社区党员、网格员、志愿者、共建企业、物业公司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探索出一条“红色公益服务”型社区志愿服务新路径。通过设立“红色物业党建联盟”办公点、“红色物业党建联盟”议事厅实现四方联动小区治理机制,组建6支志愿服务队,结合居民需求开展“新春送温暖”“红领巾驿站假期课堂”等多样化活动,实现“零距离”服务居民,加快推进红色物业融入基层治理,真正做到“大事不出小区”,使物业管理更深层次服务群众。目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红色物业党建联盟”议事厅共召开6次议事会议,帮助小区居民解决问题纠纷30多个。
用好机制“助推器”,奏响社区治理美好篇章。充分发挥“红色物业”基层治理“引擎”作用,不断健全物业服务评级、定标、考核管理体系,通过开展信用评级、制定服务标准、健全考评体系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物业服务信用评价制度、小区物业服务标准、星级评定考核体系,积极推进物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统筹用好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物业人员、志愿者4支队伍,统筹明晰物业服务、政策服务、公共服务、特色服务四类清单,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综合治理模式。以送政策、送祝福、送文化、送爱心、送阅读方式,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340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组建6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137次,认领兑现居民“微心愿”5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