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德令哈市人社局积极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效能,推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工作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人社工作对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作用,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现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9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4123人/次,劳务收入达到2860万元。
1.解决企业用工难题。组建“红色店小二”服务小分队,下沉企业一线,以“保姆式”服务,进行政策解释、业务咨询代办、困难问题现场办公等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针对摸排出青海聚之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缺工问题开展“一对一”服务,安排专车免费接送本地41名有意愿去企业就业的农民工现场参加招聘会,实现了企业找到人才、农民工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双赢”成效。一季度累计走访38家企业,解决企业用工280余名。为43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4万元。为8家企业发放社保补贴及一次性奖励54万元。
2.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探索“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借助金色德令哈抖音平台开展“春风送温暖、就业送真情”直播带岗招聘活动;同时线下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行动暨“迎双节促就业”就业服务进社区、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暨官兵家属专场招聘会,目前,共计38家企业参加招聘会,提供480余个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向协议70人。
3.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与各相关部门精准对接,通过走访入户等形式对全市城乡劳动力培训意愿、培训工种等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适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截至目前共完成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9期699人,落实培训补贴116.7万元,实现在册脱贫户就业196人。
(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强化惠企利民力度
1.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延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保障扩围政策实施期限,重点向中小微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继续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减轻企业运行成本,助力企业发展。失业保险继续执行总费率1%(单位费率0.5%,个人费率0.5%)不变,工伤保险继续执行企业(含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缴费费率按行业基准费率降低0.15%的基础上下调50%、非企业单位缴费费率按行业基准费率下调50%、工程建设项目缴费费率由1%下调至0.5%的政策。
2.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一是及时为2022年1月1日之后新发生的61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7.85万元。二是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及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41.13万元。
(三)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效
1.积极落实政务服务“四减”。全面梳理公共服务事项85项,做到“一事项一指南”。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办理试点,取消不必要各类证明材料。大力推行“容缺受理”“不见面”服务等方式,通过“减时间、减跑动、减材料、减环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2.推动“最多跑一次”工作。聚焦企业和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进一步“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网办、一门办、一窗办、集成办”服务模式,落实公共服务高频事项“提速办”;待遇申领事项“畅通办”、一般事项“简便办”、查询事项“即时办”。
3.优化业务经办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共享手段,依托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功能相似或相近的证明,实现相关业务办理材料免提交,着力解决各项堵点问题,最大限度的方便企业和办事群众。
(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1.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结合劳动监察日常巡查,组织实施根治欠薪专项行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等专项检查工作,做好欠薪案件受理工作,及时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依法向公安机关移交涉嫌恶意欠薪的违法案件,突出法制根治欠薪措施。截至目前,已下达《劳动保障监察责令改正指令书》6份,提醒函2份,送达市农牧和乡村振兴局《协助函》1份。违反使用童工行政处罚1件,涉及处罚金额5000元。
2.加强监督指导和普法工作力度。监督指导用工企业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专用账户制度、实名制用工管理制度等制度规定。深入企业和工地,广泛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和引导用工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引导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目前已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宣传用品200余份,提升了群众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知晓率。
3.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在开展行政执法检查过程中,及时启用“双随机、一公开”系统,更新执法人员信息,并从执法人员名录库中随机选派执法人员,同时积极协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各类企业、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等纳入市场主体名录库。逐步实现与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单项数据共享,增强监管对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为开展随机抽查提供较为完备的数据支撑。目前已按照要求录入执法检查人员4名,录入检查对象47家。完成省级跨部门1次检查3家用工单位。检查中石油加油站3座、中石化加油站1座,现场检查出问题2条,现场下达责令改正指令书1份。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民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我市城乡劳动者思想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视野较窄,认识不到提高技能对于个人就业、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性,不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大多数人在职业技能培训期间,态度不端正,对培训学习存在无所谓的态度,部分学员缺乏对自身长远利益的考虑,因而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制约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
(二)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多数主体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受本土语言、文字、民俗影响,在市场平等竞争平台上与其他高校毕业生有明显差距,滞留的主体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较多,就业压力相对更大。
(三)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较弱。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远远不及市场监管、城管、法院、公安等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经常发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配合执法的情况,来自劳资双方的抵触情绪对开展执法行动有着直接的消极作用,影响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力。
(四)建设领域欠薪维权问题多。施工工地发包分包混乱,少数的工程项目因承包关系不明,存在违法分包、层层转包、账务不清等现象,导致农民工上访时有发生。同时,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不强,特别是低学历、年龄大的劳动者在面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时,维权意识低,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导致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问题不断出现。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积极宣传省、州、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政策环境。通过“德令哈就业”“德令哈人社”微信平台发布关于就业创业政策,让各类就业困难群体能够切实知晓政策,享受政策。同时深入企业开展人才引进座谈会,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牵线搭桥”,进一步落实社保返还、创业一次性奖励、首次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创业政策,激发各类群体创业活力。
(二)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双向需求。着力促进本地企业招工及劳动力就业工作,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通过微信公众号、海西在线等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各类企业用工信息,让有就业意愿的城乡劳动力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岗位信息,给群众和用工单位带来最直接的便利和实惠。
(三)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鼓励优质培训机构根据劳动力地域分布,做好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对各类就业群体进行多层次、多类别就近就地开展针对性、订单式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班。
(四)强化形成工作合力。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及司法援助衔接工作,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引导陈案积案及复杂疑难案件相关人员依法通过司法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加强劳动监察力度。以工程建设领域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工矿企业等行业为重点,不定期开展对用人单位检查。对无故拖欠工资人数多、数额大、时间长、性质恶劣的用人单位,在依法进行处理的同时,要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并记入违法失信黑名单。
德令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