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本地要闻 >> 正文

德令哈市“1235”就业举措拓宽群众增收路

来源:

今年以来,德令哈市认真贯彻落实“一书一单一盘棋”和“十个聚焦”工作要求,持续发挥就业帮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群众增收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打造“一个”党建品牌、搭建“两个”平台、做好“三个”精准、围绕“五+”模式的“1235”工作措施,持续推进农牧区及脱贫劳动力、农村低收入家庭稳岗就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打造“一个”品牌,促进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打造“金牌店小二”就业创业党建品牌,组建市、乡、村三级“金牌店小二”就业先锋服务队,形成“1+7+28+60”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链条,精准摸排辖区内劳动力就业状态、培训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分类健全动态信息台账,主动上门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技能,实现务工人员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今年以来,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639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2%,增长13.2%,其中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38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8%,人均务工月收入达到2850元。

搭建“两个”平台,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温度。依托德令哈就业“金牌店小二”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开通“德令哈就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推进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为基层就业服务站点数字赋能。打造“幸福诗城·就业e站”“就”约星期二、五直播间,开展“直播带岗”“短视频+用工服务”“云探厂”等特色招聘,助力企业“云招工”。同时,通过组织开展高频次“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暨“雨露计划”就业促进线下招聘活动,多形式、多层次畅通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对接渠道。截至目前,开展“直播带岗”30场次,发布“短视频+用工服务”信息37期,开展线下各类招聘会10场次,172家企业提供3652个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向劳动力近1400人,实现脱贫劳动力在本市企业稳定就业77人。

做好“三个”精准,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按照“提技能、稳就业、促增收”工作思路,立足市场需要、群众需求,瞄准脱贫群众,采取“精准摸排、精准定制、精准服务”的工作措施,建立培训意愿摸底台账,制定培训计划,画好培训“路线图”。围绕枸杞、旅游服务、工业企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采取“现场讲授+实操演练+案例分析模式”,开展订单式、靶向式、嵌入式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培训针对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目标。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9期培训303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帮扶对象61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61人次,就业率100%。

围绕“五+”模式,助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一是广泛宣传+落实模式,扶持就业一批。纵深推进线上线下宣传,做到100%送岗位、送政策、送技术上门,切实扩大政策覆盖面和知晓率。开展送政策送服务进村(社)11次,累计发布政策宣传视频16期。为48名脱贫人员及监测帮扶对象落实补贴6.03万元;为56名(61人次)脱贫劳动力发放职业技能培训生活补贴2.68万元;为3家企业新增吸纳5名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落实社保补贴5.35万元,一次性奖励补贴0.5万元。二是劳务协作+输出模式,转移就业一批。在对口支援杭州市挂牌成立“德令哈市驻杭州市劳务协作工作站”,建立劳务协作结对帮扶机制,签订劳务协作协议。截至目前,赴杭州市实现务工就业80人,将31名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高校毕业生“组团式”输送至杭州市和上海市企业实习+就业,为符合条件的14人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1.4万元。三是公益性岗位+帮扶模式,安置就业一批。实施“政府项目建设帮扶安置+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帮助有劳动力能力的脱贫人员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46人,发放劳务报酬116.6万元。四是认定帮扶车间+稳岗模式,吸纳就业一批。积极推动帮扶车间高质量发展,累计认定就业帮扶车间(工坊)8家,吸纳脱贫劳动力19人实现就近就业。五是擦亮劳务品牌+增收模式,带动就业一批。按照“加强劳务对接、促进转移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要求,通过调研摸底、宣传推介、搭建平台等举措,“枸杞采摘”劳务品牌已成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今年带动省内及本地枸杞采摘工1.2万人次,收入1.1亿余元,其中带动脱贫劳动力19人、收入19.1万元。

上一条: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 打造多元共治新格局 下一条:德令哈市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关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