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德令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令哈市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规划(2017-2020)的通知
2017-05-22  
 索 引 号  20210128-172143-969  发布机构  德令哈市人民政府
 文  号   公开日期  2017-05-22

德政办〔2017〕45号

德令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德令哈市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规划(2017-2020)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

《德令哈市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规划(2017-2020)》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德令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4月21日

德令哈市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规划

(2017--2020年)

前 言

德令哈市是以农为主、农牧交错区域,农作物秸秆产量相对较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但随着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多,秸秆综合利用相应环节还缺少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秸秆综合利用程度低,开始出现地区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存在较为严重的秸秆随意抛弃、露天焚烧现象,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推进秸秆规模化、产业化利用,尽快形成秸秆利用与农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稳定农牧业生态平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及提高农牧民收入意义重大。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德令哈市贯彻落实“四个转变”、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绿洲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是德令哈市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时期,为充分挖掘秸秆资源潜力,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15〕2651号)等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7年至2020年。

一、基本情况

德令哈市地处享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内,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镇建市,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德令哈市现辖三镇一乡三个街道办事处,全市辖区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1万人,共有汉、蒙古、藏、回等23个民族,其中,蒙古族7527人,藏族5295人,回族3931人。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1461.16万元,增加值57490.96万元,较上年增加13.9%。其中,农业产值65971.25万元,占总产值的65%;牧业总产值21751.82万元,占中产值的21.4%;渔业总产值1220.24万元,占总产值的1.2%。

本地气候独特,四季不分明,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夜间干物质消耗较少,农作物干物质的积累量较高。年平均气温-5.6℃-5.2℃,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53.9—3526.1毫米,无霜期每年70—120天,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德令哈市总播种面积20.39万亩,其中小麦4.54万亩,青稞1.05万亩,马铃薯0.78万亩,藜麦0.25万亩,油菜0.56万亩,果蔬0.63万亩,饲草0.64万亩,枸杞11.9万亩,其它0.02万亩。

二、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

(一)秸秆资源现状

德令哈市农作物秸秆总量为3262.76万公斤,从秸秆类型看,类型多样但以小麦、枸杞和青稞为主,其中:秸秆量占比第一位的为小麦秸秆量,占秸秆总量的50.23%,其次为枸杞秸秆量,占秸秆总量的28.7%,第三位的为青稞秸秆量,占比为10.87%,以后依次为油菜、马铃薯和藜麦等。

2016年德令哈市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项 目

种植面积

(亩)

单 产

(公斤)

粮食产量

(万公斤)

秸秆实物量

(万公斤)

百分比

合 计

139113

3262.76

100

小麦

47506.3

313.6

1489.80

1638.78

50.23

青稞

10926.3

216.4

236.45

354.68

10.87

藜麦

2000

295.1

59.02

64.92

1.99

马铃薯

8047.8

934.2

751.83

125.31

3.84

油菜

5311.8

99.5

52.85

142.70

4.37

枸杞

65320.8

每亩80公斤秸秆

522.57

16.02

荒滩枸杞

51725

每亩80公斤秸秆

413.80

12.68

(二)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利用量约2.45万吨。其中,作为饲料利用化2.06万吨,占总量的63%,秸秆燃料化0.39万吨(含农户传统炊事取暖、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占总量的12%。秸秆综合利用率较“十一五”末的65%,增长10个百分点,取得明显成效。

1.多元化利用格局形成。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是典型的农作物副产品,历来是广大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和饲料来源,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等用途。

2.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多项技术取得一定突破。秸秆联合收获、粉碎、拾捡打包等机械装备得到成功应用。

3.综合效益快速提升。通过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地区的秸秆利用率逐步提高,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综上所述,我市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渠道一是秸秆饲料化利用。通过打捆处理技术,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秸秆转化率,秸秆饲料化已成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途径。二是秸秆肥料化利用。包括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和加工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是当前我市通过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在秸秆中加入秸秆腐熟剂,加快秸秆腐熟转化,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秸秆资源潜力

2016年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0.39万亩。我市秸秆主要产品为小麦、青稞、藜麦、豆类、油菜等秸秆和枸杞枝条,2016年秸秆总量为3.2万吨,总利用量为2.4万吨,其中饲料利用化2.01万吨,占总量的63%,秸秆燃料化0.4万吨,占总量的12%。

近年来全市秸秆产量持平略增、总体稳定。从变化趋势看,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设施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大田农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秸秆总量将呈略减态势;另一方面农业科技进步将使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增加,秸秆量随之增加。综合考虑增减两方面因素,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秸秆量将在3-3.6万吨之间波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秸秆综合利用步伐虽然较快,但仍以传统利用方式为主,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步伐还不快,产业链较短,利用结构与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比较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存在几个问题。

1.秸秆收集储运体系不完善。由于农作物秸秆主要分布在农户手中,分布面广,点多量小,由于缺少收割机、打捆机等配套设施,难于收集加工成草捆,对秸秆收集、储运带来很大困难,秸秆收储体系难于全面建立,致使秸秆资源化和商业化程度低,制约着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2.秸秆综合利用投入不足。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短期投资大,长期见效益的工程,尽管国家已出台的一些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但由于政府部门财力有限,相应补贴较少或扶持政策滞后,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发展。

3.高效利用率低。虽然德令哈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目前已达到了75%,但主要用于附加值与转化率低的秸秆还田、低质燃料、饲料等,而转化效率及附加值高的有机肥料、成型固体燃料等秸秆深加工利用率低,秸秆综合利用附加值不高。

4.缺乏利用秸秆的龙头加工企业。目前德令哈市尚没有秸秆收集加工、储运的龙头企业,秸秆收储由养畜大户自行到农业区收购秸秆,尚未组织起来,合作收购和加工,收购成本高,难度很大,也增加了养畜户的成本,影响利用规模的扩大。

5.秸秆综合利用有效途径的研究工作滞后。德令哈市地处高原,气候高寒干旱,气温低,冬季长,秸秆的生物转化率低,加之技术服务部门弱化,使秸秆综合利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影响了秸秆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四、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15〕2651号);

3.《关于编制“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

4.《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

5.《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7.省州有关政策要求。

五、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利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目标,拓宽秸秆利用渠道;坚持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秸秆资源高效转化为基本途径,提高秸秆转化经济社会效益。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为突破口,开展农村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建设,秸秆微贮加工基地建设和秸秆循环利用示范基地、有机肥生产基地建设等工程建设,实施全产业链补贴,进一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产业化格局,促进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多元利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根据各地种植业、养殖业特点和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结合秸秆利用现状,在满足农业和畜牧业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统筹兼顾,合理选择适宜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加大饲草贮备力度,逐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研究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利用终端补贴等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三)依靠科技、强化支撑。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整合资源,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加强技术集成配套,建立不同类型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强化技术支撑,发挥制度创新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促进作用。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培训指导,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普及,推动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

(四)突出重点、多元利用。统筹兼顾、合理引导秸秆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等综合利用,不断拓展利用领域,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重点区域,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选择重点领域,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特色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七、总体目标

到2020年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规范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和规程,使秸秆综合利用形成区域化、多元化、标准化、高效化、产业化“五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八、方向与布局

(一)秸秆利用的方向

1.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可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秸秆资源丰富的牛羊养殖优势区,鼓励养殖场(户)或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制作氨化、微贮或颗粒,打捆、饲料加工等。

2.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继续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鼓励农民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等方式,有效提高秸秆肥料利用率。秸秆肥料化利用是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推广途径,其具有保护耕地、改善肥力、投入少、切实可行等优点;主要利用技术为腐熟还田等方式。

3.秸秆燃料化利用。主要推行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2吨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1吨标准煤,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可有效减少一次能源消耗。

4.秸秆基料化利用。由于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及激素等营养成分,且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很适合做多种食用菌的培养料。做好秸秆栽培食用菌,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平衡,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继续重点推广“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一批秸秆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二)规划布局

1.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以小麦、青稞、油菜、藜麦秸秆为主。主要是在我市三个乡镇,柯鲁柯镇、怀头他拉镇、尕海镇实施。

2.腐熟还田利用主要在柯鲁柯镇等重点小麦、油菜种植区试点推广腐熟还田技术,减少秸秆对环境的污染,节省收集、运输成本,利用秸秆腐熟剂施入土地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土壤。

3.秸秆燃料化利用。通过秸秆固化技术生产各种成型固化燃料,提高秸秆利用率。

4.秸秆食用菌基料化利用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为目标,在食用菌产区,鼓励、引导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扩大发展以小麦、油菜等秸秆资源为原料的食用菌生产。

(三)重点工程

1.秸秆饲料。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有机酸、醇类、脂类及无机矿物质等。经适当方式处理后,其适口性大为提高,营养价值也加大,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原料。作为饲料利用后,其副产品粪便又是上好的肥田原料。

打捆:直接将秸秆打捆储存,用于牛羊饲料和抗灾保畜应急储备,年生产量1万吨,购置捡拾压捆机、压捆机、饲草裹包机等各类饲料机械设备。

颗粒饲料: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扩大颗粒饲料生产规模。

2.秸田。这是目前最直接实施的利用方式。秸秆还田之后,在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缓慢分解,释放出其中的矿物质养分,供作物吸收利用;分解时形成的有机质、腐殖质又可为土壤中微生物及土壤生物提供原料,从而使土壤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增进土壤肥力。土壤中微生物生存活跃,土壤系统生态平衡稳定,土地生产力就会稳固提高。

直接还田:农作物收获后,先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打碎,再用深耕犁翻压,加入秸秆腐熟剂,将粉碎后的秸秆置于地下,秸秆中纤维素类物质缓慢分解,所以对下年度的作物产量增产效果比较明显。据调查,上年度的秸秆还田,下一年度的农作物产量一般比没有进行还田的增产5%-10%。。

过腹还田:指秸秆经过适当处理以饲料方式经过大牲畜消化降解、再以粪肥方式还入田中。这在我市大部分乡镇,还是一种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过腹秸秆在牲畜肠胃中经各种体内酶及微生物的降解,大分子碳氮化合物变为小分子,不能作为营养被吸收的剩余物质以粪便形式排出,含氮量较大,微生物数量也大,还田的增产效果明显。特别是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有机质方面,有着化学肥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3.生产食用菌。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按比例加入磷肥、氮肥、石灰及水,堆闷发酵,保持料内温度控制在60-65°C,发酵约半个月后,可用发酵好的熟料装袋生产食用菌如平菇、鸡腿菇、蘑菇等,其生物转化率可达70%-100%。用后的废料可作为农家肥还田。

4.秸秆燃料化应用。引进秸秆固化生产企业1家,通过秸秆固化技术生产各种成型固化燃料。

九、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重点项目建设共需投资约3800万元。在资金筹措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多种途径渠道、多层次的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投入体系。

项 目

工程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投资总额

(万元)

1

耕地质量提升建设项目

购置秸秆粉碎机械30套/3个基地,建立相适应的仓库、场地等配套设施,购置药剂50吨。

500

2

固体成型与炭化生物燃料加工企业

固体成型与炭化生物燃料加工企业1家,主要利用枸杞残枝,生产成型固化秸秆燃料。

2000

3

直接打捆工程建设项目

购置捡拾压捆机、饲草裹包机等机械。

300

4

引进颗粒饲料生产企业1家

年生产颗粒饲料200吨

500

5

食用菌基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食用菌基料生产场1家,年生产秸秆基料2000吨。

500

合计

3800

(二)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每吨秸秆用于食用菌培植,饲料生产等平均增加效益200-400元;用于还田和肥料化利用,可改善土壤肥力,提升土壤有机质,平均增产20%左右,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生态效益一是秸秆露天焚烧现象的避免和减少,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提高大气环境的质量;二是秸秆微贮、青贮饲料的加工转化可为舍饲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推动和促进冬春补饲和舍饲畜牧业的发展,减轻过度放牧对草地的践踏和啃食,有利于天然草地的保护和恢复。三是秸秆固化成形燃料的加工,可为广大高寒地区的农牧民提供优质生活能源,提高燃料棒(或块)的热值和质量,增加秸秆燃料的转化效率。减少畜粪及秸秆的直接燃烧利用所造成的浪费,可以把畜粪加工成生物有机肥,为人工草地和农田、林地提供优质有机肥,有利于天然草地的保护和恢复。

3.社会效益一是该规划的实施,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途径。秸秆的生物转化和循环利用的经济效益显著,为农牧民开辟新 的增收致富途径。二是秸秆的固化成形燃料加工,可为农牧民提供清洁生活能源,可减少畜粪和秸秆的直接燃料造成的浪费,并减少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有利于农牧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农作物秸秆转化肥料,可以增加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土壤环境的净化,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四是秸秆微贮、青贮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可以把秸秆转化为优质微贮饲料,为舍饲养畜提供饲草料的支持和保障。五是项目的实施,可以带动涉农运输业、机械加工业等相关行业,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秸秆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机制作用,明确分工、加强配合。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搞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认真组织实施。成立秸秆综合利用领导小组,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将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年度逐级分解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考核制度,加强目标考核。

(二)完善政策措施。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研究完善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落实好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将符合条件的秸秆综合利用产品纳入节能、环境标志等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研究完善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

(三)加快技术创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推广,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积极引进开发先进实用的秸秆收集、储运、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服务组织作用,从推广成熟实用技术入手,加强技术交流、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技能。扶持引导基层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采取面向基层,贴近农民,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有关政策、典型经验和做法,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逐步提高全社会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

(五)加强秸秆焚烧监管体系。

一是注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在禁烧工作中,充分发挥村两委、村民组长的带头作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开展秸秆禁烧工作。二是强化督查检查,严格奖惩问责禁烧期间,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督查检查,严格责任追究,严肃查处焚烧行为。市环保局及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巡查小组不定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督查巡查,做到发现火情及时处理。三是加大查处力度。对恶意焚烧的,将依法严查重处;对暴力抗法、焚烧情节严重,造成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主办方:德令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    德令哈市人民政府    技术维护:德令哈人民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
电话:0977-8218876 邮箱:dlhzf@163.com   青ICP备1900002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6328020003     青公网安备6328020200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