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办〔2017〕46号
德令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德令哈市农牧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工作方案(2017-2020)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
《德令哈市农牧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17-2020)》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德令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4月21日
德令哈市农牧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2017年—2020年)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环境则是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以及农膜、农作物秸秆、人粪尿、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随机性大、范围广、成因复杂,已成为影响德令哈市农产品品质提高,农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优化城乡环境面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青海省农业环境保护办法》、《农业部关于印发和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深入开展专项活动的安排部署,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特制定本方案。
一、德令哈市基本情况
201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0.39万亩,较上年增加0.5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达6.848万亩,较上年增加0.60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3.6%;油料作物0.5312万亩,较上年减少0.11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6%;枸杞面积达11.7046万亩,较上年增加0.27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7.4%;蔬果种植面积(含复种)0.6586万亩,较上年减少0.153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饲草0.623万亩,较上年减少0.05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1%;其他,0.0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0.1%。全市粮经饲比例渐趋合理。使用氮肥4186.9吨,亩均0.0203吨;各类复合肥38556吨,亩均0.186吨;地膜使用面积为7428.6亩,亩均用量7千克,总用量为52000千克;农药使用量113000千克,亩均0.56千克。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1461.16万元,增加值57490.96万元,较上年增加13.9%。其中,农业产值65971.25万元,占总产值的65%;牧业总产值21751.82万元,占中产值的21.4%;渔业总产值1220.24万元,占总产值的1.2%。
牧业发展较快,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利用高。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利用量约2.4万吨。其中,作为饲料利用化2.01万吨,占总量的63%,秸秆燃料化0.4万吨(含农户传统炊事取暖、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占总量的12%。秸秆综合利用率较“十一五”末的65%增长10个百分点,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认定的规模养殖场全部建设了畜禽粪便处理设施,病死畜禽基本上做到了无害化处理;渔业采用不投喂生态养殖的方式;目前尚未建立农田废弃物、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收集、处理设施。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为指导,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以集成组装配套技术为手段,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出路,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为工作重心。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依靠,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导群众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进养殖生态化、清洁化、无害化,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体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
2.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3.《农业部关于印发和的通知》;
4.《青海省农业环境保护办法》。
四、防治目标
具体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化肥使用总量在现有基础上下降5%,通过配方肥推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及“育土工程”项目,生物有机肥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明显得到提升;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施用安全无毒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全市农药用药量减少3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通过实施秸秆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压块固化、生物堆肥等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建设畜禽养殖粪污和尾菜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采取地膜回收补贴措施,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农田地膜残留量降低到每亩0.5-1公斤以下,农用包装物回收率95%;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开展土壤养分、盐渍化、重金属以及灌溉水富营养化抽样检测;开展农业产排污系数测定,建立污染数据采集、分析和评价系统,为全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收集基础数据,建立长效动态的综合防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五、防治内容和防治模式
防治内容以“两减一控一提高”(即减少农药、不合理化肥施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三废”资源化利用水平)为重点。防治主要模式:①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②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③保护性耕作为主的秸秆就地还田资源化利用模式;④推进畜牧业的循环利用模式;⑤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为主的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⑥绿色防控、生物防治技术模式;⑦节肥、节药、节水、节膜、节能和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的农田清洁生产模式。⑧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
六、防治要求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努力达到以下要求:
(一)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通过大力推动农户改厨、改厕、改圈,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厌氧处理、土地消纳等方式,提高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促进家居文明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卫生环境优良化。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饲养、屠宰、加工以及病死畜禽安全处置等环节的规范化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主要水污染排放量消减5%以上。
(二)肥料施用科学合理。实施配方肥推广项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和“育土工程”项目,大力推广配方肥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控制氮肥用量,稳定磷肥用量,适当增加钾肥用量,针对性补施中、微量元素肥料。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化肥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切实做到化肥农药零增长。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大对特色生物养殖企业扶持,提高“一产”比重。抓好秸秆过腹还田饲料化综合利用,鼓励农民实施堆沤发酵等方式处理农作物秸秆,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逐步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四)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建设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将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统一处理。
(五)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加快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对现有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比例100%,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渔业生产标准化养殖,水产苗种必须购自国家、市、区级水产良(苗),水质必须符合无公害淡水养殖用水标准的要求;自制或购买的配合饲料都必须符合规定的要求,使用农业部推荐的渔药。药物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使用违禁药品,采用生态防病技术控制疾病发生。到2020年前继续保持高原冷水养殖不投喂的生态养殖方式。
(六)推广防治技术和科学使用农药。推广物理、农艺、生物等先进防治技术,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农作物病虫害、有机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力争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七)农膜科学合理使用。推广科学使用农膜技术,减少白色污染。力争到2020年底,残膜回收比例达到85%,耕地农膜残留量减少10%。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建立农药残留速测室,对生产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速测,并将速测结果记录存档,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确保其产品100%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方可进入市场流通。
(九)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循环利用。坚持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积极组织探索“春季休牧,夏季游牧,秋季轮牧,冬季自由放牧”的天然草地放牧新模式进一步加大退化草地治理力度。按照不同畜禽品种、饲养规模和分布地域,分类探索粪污综合治理方式方法,科学确定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综合治理模式,实现粪污减量化和循环利用,达到种养平衡,切实创造良好的畜牧业养殖环境,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完成禁牧265.6万亩、草畜平衡428.16万亩种植牧草8万亩。
七、进度安排
根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工作总体进度,各专项工作可根据总体进度安排各自工作进程。总体进度安排如下:
(一)初步防治阶段(2017年3月—12月)
制定各相关专项方案,落实措施,进入初步实施阶段。配方肥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还田等实施较成熟的项目全面开展工作。按省农牧厅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进行配方肥推广技术培训和配方肥市场抽检;调查摸清农膜使用现状、残膜回收及污染情况;建立枸杞、果蔬田间管理和废弃物处理专项治理示范区,有机绿色枸杞、果蔬无害化生产技术;开展农药科学使用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试点、农膜科学合理使用工作的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初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大培训、技术大推广、科技大服务;初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各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宣传。
(二)集中防治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农业面源污染各项治理工作全面铺开。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开展复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有机肥料、过磷酸钙等四种肥料监督抽查,开展配方肥推广培训,推广配方肥技术面积3万亩;建立健全标准粮田建设管理制度,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加紧工程建设材料的采购和贮备,进入田间工程建设阶段;开展农艺措施防治地膜污染的技术试验示范及总结;制定枸杞、果蔬田间管理和废弃物处理综合治理方案及相关技术规范,推广各类防治技术;开展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试点、农膜科学合理使用的专项宣传培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大培训、技术大推广、科技大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面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宣传。
(三)深化防治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
认真做好阶段总结,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和制度;巩固枸杞、果蔬田间管理和废弃物处理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建设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站;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大培训、技术大推广、科技大服务,检查培训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培训工作成效和经验,建立我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制定、推广、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农业标准;进一步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宣传。
八、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市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牧局、经信委、工业园管委会、环保局、水利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政府及相关站所负责人任成员,根据行业职能分工,负责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部署、组织、督导和重大问题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牧局,成员由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等单位有关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并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必要时应联合组织开展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定期督促检查工作的进展,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
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对各乡政府任务目标落实情况进行随机督促检查,及时通报考核结果。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目标的,按照有关规定问责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负责牵头开展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具体负责制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配合督办对各责任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指导,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信息统计和宣传。市环保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开展环保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强农业废弃物乱丢乱弃的督查,发现乱丢乱弃现象及时指导有关乡镇(街道)进行治理。市财政局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所需经费列入政府性投资预算,并根据工作进度拨付款项。国土局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的审批管理,严格禁绝养殖户在禁限养区建场。市住建局加强对借用农业生产名义修建违法建筑行为的查处;负责拆除违法养殖场管理房和栏舍。市公安局负责拆迁维稳工作,负责强制拆除的警戒、保卫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街道)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主体,就所辖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建立治理小组,落实治理任务,有效开展治理工作。其他相关按照各自职责,对涉及农业面源污染的企业与相关部衔接后做好建设地点规划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等工作。
(二)实行月报制度,确保工作进度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德令哈市一项重点工作,应将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向上级领导小组总结汇报。同时,邀请领导小组每月对试点工作进度进行督导检查,及时解决制约问题、难题,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三)积极争取资金,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根据德令哈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工作目标要求,市财政在统筹安排专项经费的同时,要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各相关部门要继续推进项目,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确保保质、保量、保效果的完成试点区的建设任务。
(四)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广大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各相关部门在实施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宣传工具,宣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意义、有关政策、法规、技术知识及先进典型,提高广大群众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意识与技能。切实搞好全程技术服务,广泛开展印发有关技术资料、送科技下乡和实地指导等活动,使广大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了解掌握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知识。同时在科技服务中要注重科技创新,如结合基地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节能减排等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成熟可行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并积极引进、推广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
(五)强化农业执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条例,认真履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秩序。
(六)做好规划布局,加强分类指导
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布局与分类指导。根据全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进行规划分类,划分出重点区、普通区等区域类型,结合市生态建设规划,对各类区域种、养、加等产业的面源污染防治实行统筹安排,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做好分类指导实施。
(七)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农业污染动态监测
要通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环境信息统计、田间监测、水质监测及风险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监测体系,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控、评估和预报体系及农业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制定有关政策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