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2024年德令哈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简析 | |||||||||||||||||||||||||||||||||||||||
| 2024-11-13 | |||||||||||||||||||||||||||||||||||||||
|
|||||||||||||||||||||||||||||||||||||||
|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工作要求,紧扣“1245”发展思路和建设全省“工业强市”目标,以“展现州府担当,打造海西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己任,积极克服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向上的态势。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3.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7%,较一、二季度分别提高12.8、5.1个百分点,位列全州第一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2.93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完成43.82亿元,
增长14.9%;第三产业完成46.61亿元,增长4.9%。三次产业比重为3.1:46.9:49.9。
(一)农牧业持续保持稳定,加速结构调整向好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含服务业)总产值5.16亿元,同比增长4.2%,位列全州第二位。农牧业产值增长贡献凸出。前三季度,全市农业产值3.57亿元,增长3.8%;牧业产值1.19亿元,增长4.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亿元,增长6%,分别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2.7、1.1、0.4个百分点。部分经济作物增势强劲。前三季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8.56万亩,增长1.7%,其中,蔬菜、火焰蔘、青饲料、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是0.5万亩、0.1万亩、7.99万亩、8.65万亩,增长11.1%、64.8%、-2.8%、6.7%。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牛、羊、猪及家禽出栏0.89万头、8.71万只、0.79万只、3.7万只,分别增长9.3%、74%、-19.2%、3.7%。牲畜肉产量0.36万吨,增长17.7%,禽蛋产量0.07万吨,增长22.4%;生牛奶产量0.01万吨,增长2.6%。 不利因素:一是舆情影响还未消除,违规添加舆情对德令哈市枸杞价格和销售产生负面影响,虽然及时采取措施,但是完全消除舆论让广大群众认可柴达木枸杞仍然任重道远。二是经营主体发展还不够壮大。大多数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仍处于初级种养、初级加工或原料直销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短,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能力不足,普遍存在规模小、产群散、难集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产业基地辐射能力弱,规模效应没有充分体现,难以充分拉动市场。 (二)工业经济承压前行,企稳增长后劲不足 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上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全州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位列全州第三位。从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6%、3.3%、19.2%,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02、2.8、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重点行业呈现“五增七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和燃气生产供应业等五个行业增长面为41.7%,同比增长100%、67.7%、54.4%、20.1%、2.1%,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7个百分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农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七个行业下降面为58.3%,分别下降80%、65.1%、54.9%、29.8%、12.7%、10.6%、6.3%,合计拉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9个百分点。 不利因素:一是经济下行持续增压。今年以来,原煤、钢材、水泥等原材料均保持高价位,制造业企业承受巨大的价格压力,产品调价幅度有限,企业难以消化原材料涨价因素,利润空间受积压,直接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预计到四季度工业经济产能释放、增速提高或保持压力较大。二是工业动能“增量”受限。今年以来,受行业价格、天气、限电等因素影响,新增纳统的5家工业企业产能未充分释放,拉动作用不及预期。 (三)建设领域增势良好,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跌 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9亿元,同比增长25.4%,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高于全州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位列全州第三位。其中,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94%的工业投资增长27.9%,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5.7个百分点,对拉动社会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前三季度,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5%,增速较同期、一季度、二季度分别提高51.9、105.1、19.7个百分点,位列全州第一位。为第二产业增加值较快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弥补了工业经济承压带来第二产业可能出现负增长的风险。 不利因素:一是第一、二产业投资降幅持续。目前,全市在库一产投资项目8个、二产投资项目33个、三产投资项目56个。第一、二产业完成投资与去年同期比较分别下降54.4、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40.6个百分点,一、二产业处于下降趋势,对全市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不利。二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跌。前三季度全市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下降59.3%,投资额仅占全社会投资额总量的0.38%,已连续九个月呈现下降趋势。目前,德令哈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正面临贷款融资难、自筹资金链吃紧、回笼资金渠道受阻的瓶颈阶段。 (四)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增量政策促进拉动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2亿元,同比下降2.5%,增速高于全州1.6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别看,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实现零售额11.7亿元,增长8.8%,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实现零售额0.13亿元,下降17%,商品零售增速快于餐饮收入25.8个百分点。按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市场稍快于乡村市场。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从整体来看,“两新”政策对消费产生了积极作用,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作用下,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58.3%,这其中9月份涉及以旧换新政策的汽车、家电、办公用品等产品的零售表现更为明显,9月份,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1倍,家电类增长9.5倍,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3倍。 不利因素:一是消费恢复趋缓。前三季度消费市场虽有所回暖,但仍相对疲软,且增速趋于放缓,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率为-2.6%,加之消费者对经济与收入预期不确定性加剧,消费意愿受到抑制,消费者持币观望较多,整体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二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实体零售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受网上购物冲击及运营成本攀升等因素影响,全市限下样本部分实体零售店铺收入持续下降,经营态势不佳,下阶段形势依然严峻。加之自本月起调整限上社零核算口径,对全口径社零增速产生巨大影响。 (五)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就业市场总体稳定 前三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61元、增长5.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20元、增长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7元、增长7.2%。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81,较去年同期缩小0.06。全市在册市场主体共9681户,同比增长4.2%;其中,企业2679户、个体工商户677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9户。城镇新增就业302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8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4%。 不利因素:今年以来,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基数较高的基础上仍保持较快增长,增长缺乏后劲,且未来可能存在进一步回落的可能。一是工资性收入主要依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政策性增资依赖程度高,缺乏持续增长动力。二是财产性收入基数较低,主要依靠土地流转、草场租赁和村集体分红,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增长乏力。三是转移净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养老金提标、政策性惠农补贴等政策性动力拉动,在转移净收入基数逐年扩大、养老金提标绝对额不高、政策性惠农补贴保持稳定等现实因素下,转移净收入增速缺乏后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