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2021年上半年德令哈市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 ||||||||
| 2021-07-20 | ||||||||
|
||||||||
|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狠抓农牧业发展,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的良好态势。 一、农业生产情况 (一)从产值来看 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7564.6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49%,其中:农业总产值828.3万元,增长1.22%,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14个百分点;牧业总产值5166.56万元,增长5.47%,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63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569.77万元,增长3.24%,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72个百分点。 (二)从种植业来看 截止5月20日,预计全市各类作物种植面积达29.85万亩,较上年同期增长10.1%。 1、传统农作物面积大幅增长。 (一)粮食作物面积大幅增长。今年我市继续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落实小麦、青稞等作物各项补贴政策,加之小麦、青稞秸秆作为饲草可以售卖,粮食作物面积大幅增长。预计粮食播种面积达10.82万亩,较上年同期增长26%,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是小麦、藜麦、马铃薯,分别达到8.12万亩、0.21万亩、0.2万亩,分别增长61.4%、13.2%、21.8%。 (二)油料播种面积快速增长。油料种植面积持续增长,预计种植1.68万亩,增长15%。 2、特色新作物在高原落地生根。 (一)肉苁蓉对上半年农业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我市依托生态建设,梭梭接种肉苁蓉产生经济效益的订单不断增加,截止6月中旬,已经售卖的肉苁蓉有2吨,实现产值130万元,拉动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42个百分点。 (二)羊肚菌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截止6月底已有2吨的羊肚菌顺利出菇,远销上海,北京,昆明等地,实现产值66万元,拉动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个百分点,羊肚菌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三)从畜牧业来看 从农牧局了解到,全市突出有机和绿色,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牛羊禽奶生产有升有降;全市严格落实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措施,生猪产能恢复势头良好。 1、牛羊禽奶生产有升有降。据国家统计局海西调查队上半年畜牧反馈数据显示:全市牛存栏1.92万头,同比增长59.2%,出栏0.44万头,增长33.4%;羊存栏49.14万头,下降3.3%,出栏1.76万头,下降40.55%;家禽存栏7.1万头,下降31.1%,出栏3.7万头,增长129%。主要肉类总产量达1424.46吨,增长24.15%;禽蛋产量达307.8吨;下降33.01%;生牛奶产量达42.1吨,下降95.8%。 2、生猪产能恢复势头快速向好。全市严格落实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措施,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向好。生猪存栏1.18万头,同比增长205.6%,其中能繁母猪0.2万头,增长100.5%;生猪出栏0.47万头,增长126.5%。 二、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一是肉苁蓉种植难成规模。全市自2014年培育的肉苁蓉达4000亩,经过7年的发展,2020年才实现经济效益,看似对全市上半年农业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但对全年农业经济拉动作用很弱。建议:政府要依托本市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加快提升肉苁蓉种植产业发展,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引进、学习新疆、内蒙等种植肉苁蓉的技术和宝贵的经验,在全市范围内鼓励企业、农牧民大规模种植肉苁蓉。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提前谋划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深加工等相关环节工作,促进肉苁蓉产业稳固长远发展,为全市农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是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加强。全市农牧业生产集中在种养殖环节,龙头企业多数处于发展初期,枸杞、藜麦等特色农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品牌影响力不足,有机枸杞市场及枸杞文化培育程度尚低。建议: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面提升农畜产品生产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猪基础产能,做强牦牛、藏羊、枸杞、青稞、饲草料五个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藜麦、柴达木绒山羊、设施果蔬、生猪、中藏药材等特色产业。完善饲草储备及加工,逐步构建高原生态有机畜牧业产业带。 三是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整体较弱,“造血”项目不多,农牧民参与程度较低,自主能力不强;现代农牧业发展缺人才、农村牧区建设管理缺人问题凸显;农牧民原始积累少,可支配财产性资本不足,大幅度获得财产性收益的条件尚不成熟,缺乏有效的财产性增收手段。建议: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根据省、州调整节奏、力度、时限,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实现政策机制有效衔接。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研究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项目载体和支撑举措,用乡村振兴统揽新阶段“三农”各项工作,实现重点领域工作举措有效衔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