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德令哈市生态畜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 ||||||||
| 2016-10-28 | ||||||||
|
||||||||
|
今年以来,德令哈市把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作为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重点,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实现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观的“三赢”目标。我市生态畜牧业及新牧区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生态畜牧业基本情况 德令哈市共有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51个行政村,其中牧业村13个。自德令哈市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3个,实现了牧业村全覆盖。全市入社牧户1059户、3706人,牧民入社率100%;完善草原承包工作后,草原面积为2244.8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822.81万亩,整合草场1027.22万亩,整合牲畜25万只,入社率为72.53%。 二、采取的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及时成立两级联动组织机构。一是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联点领导、联点干部具体抓生态畜牧业村建设工作,深入村社,研究分析指导,履行职责,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工作做到家、落实到位;二是各村生态畜牧业发展目标、思路,实行联点领导、乡(镇)干部、两委班子三级联动,立足实际、深入研究,做到思路、目标明确,措施贴近实际,将已定的工作计划,细化分解到村、到社,责任落实到人,措施得力,落实有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启动村牧业生态畜牧业经营目标,本着要有实质性进展,要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生产经营方式要有新转变,经营规模要有新突破,基础设施要有新改观,牧民的收入要有新提升的原则,分类实施、稳步推进。 (二)加强宣传力度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加大政策法律宣传力度,在宣传政策过程中,防止出现急躁冒进的行为,引导牧民消除惧怕草场适度规模流转的顾虑,使广大牧民群众充分认识建设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好处,调动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为生态畜牧业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生态畜牧业工作顺利开展。 (三)整合优势资源,增加牧民收入。为了带动牧业发展,扩大养殖业规模,提高牧民收入,全市13个畜牧业合作社整合资金成立生态畜牧也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地址为原蓄集乡活畜交易市场,并就养殖小区扩建、改造,场内新建管理房、草棚、牛棚、羊圈、升降台等基础设施。 (四)鼓励专业合作社发展。充分发挥市农牧技术部门的指导作用,引导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扩大合作社综合服务范围,建立完善符合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类规章制度,积极动员牧民群众参与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载体和重要抓手,推进生态畜牧业有序开展。 (五) 科学合理安排项目资金。严格按照省农牧厅的要求,合理安排示范村建设资金的使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合作社专用办公用房、储备库、标牌、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前期入户调查等合作社软硬件的建设上。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偏低,缺少项目资金和项目捆绑资金等,成为制约合作社经济发展的主要颈瓶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争取更多财政资金投向; 二是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虽然已选出理事会、监事会等各类组织及工作人员,但多数因没有工资报酬等保障,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工作积极性,发展思路不开阔、不清晰;三是各村农牧民群众文化偏低,虽然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但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成为制约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四是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生态畜牧业经营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难度大,缺乏主导后续产业,拓宽外出务工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已成为难点问题;五是专业合作组织、养畜能人的带动能力不强,受资金、规模、技术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现有的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养畜能人整体数量少、经济实力较弱,自身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