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紧扣“赶超进位与促进和谐”两大主题 德令哈市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2016-11-21  
 索 引 号  20210127-191237-543  发布机构  德令哈市人民政府
 文  号   公开日期  2016-11-21

“十二五”期间,德令哈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结构调整阵痛逐渐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等严峻形势,坚决贯彻落实省州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紧扣“赶超进位与促进和谐”两大主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抓生态、惠民生、促改革,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呈现新亮点,奠定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增长,经济总量从“十二五”初的全州第五跃居全州第二,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总体发展水平实现了新跨越、迈上了新台阶。2015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5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年均增长13.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较2010年增加1.7万元,是2010年的1.4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1亿元,年均增长20.4%,是2010年的2.5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年均增长19.1%,是“十一五”的3.9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亿元,年均增长12.7%,是2010年的1.8倍。

二、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5.42:52.24:42.34调整为11.1:36:52.9,特色引领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农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新增耕地2.5万亩,枸杞种植11.4万亩产值4.9亿元,新建日光节能温室、蔬菜大棚和畜用暖棚6500栋,果蔬种植8119亩,年均牲畜出栏12万头(只)。

工业经济总量与质量同步提升,100万吨纯碱、10万吨高纯氢氧化镁、3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90兆瓦,全国重要纯碱生产基地和新兴光伏光热发电、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与比重同步提高,一批酒店、商业广场建成投运。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批银行和金融机构挂牌运营。打造地质探险、文创科普和城市观光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开通运行柴达木号旅游专列,旅游收入达9.6亿元,年均增长26%,带动发展作用日益凸显。

三、循环经济实现新发展。德令哈工业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9亿元,43个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青海明阳、西部镁业、浙江中控、深圳爱能森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入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4户。园区水、电、路、供热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工作,注册省级著名商标5个,实施技改项目77项,资源综合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固体废物利用率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明显提升。以青海发投碱业、昆仑碱业为代表的盐碱化工产业,以青海中控、东方华路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西部镁业、青元泛镁、杰青科技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青海明阳、海西华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林生科技、诺蓝杞为代表的生物精深加工产业等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和聚集效应初步形成。

四、城乡建设实现新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新增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70%。实施了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德令哈机场建成投运,茶德、德香、机场高速公路和柏树山旅游公路已建成,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德令哈游泳馆、天文科普馆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实现了乡镇道路黑色化和村村通目标。改善灌溉面积28.2万亩,解决了3.5万人、15.4万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城乡改造深入开展,累计拆迁63万平方米,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上万户群众喜迁新居,城乡建设水平整体跃升。出台规划管理、建筑市场和城市管理三项制度,城镇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区建设扎实推进,州职业技术学院、海西高级中学、科技创新园、州综合行政服务中心等项目建成运行。

五、生态文明实现新提高。森林覆盖率由2.84%增加到7.29%,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尕海湿地公园纳入国家湿地公园名录。完成城市园林绿化456公顷,新增绿地109公顷,绿化面积创历史新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8.5%增加到39.8%,荣获全省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可鲁克湖全国生态良好湖泊项目扎实推进,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7%,被授予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巴音河荣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三废”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得到综合整治。搬迁了柏树山石灰石采矿企业,关停了金瑞矿业。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六、民生事业实现新进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54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4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次,实-4-现收入2.9亿元,稳定脱贫近2万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3.2︰1缩小为2.3︰1。实现15年免费教育,投入4.1亿元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市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村卫生室改扩建等项目,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称号,晋升为全省“三星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县”。成立市广播电视台,创办德令哈晚报,打造汗青格勒艺术团和柴达木乐团两张“活名片”,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民综合体育馆建成投用。累计发放城乡低保及各类补贴资金1.2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州目标以内。市福利院、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市敬老院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累计投入3亿元以上资金,实施了5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集中破解一批影响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难题。

七、发展进程注入新活力。市行政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完善市级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和签证备案制度,积极推进小微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工作;“营改增”试点扎实推进,制定征地补偿地类认定办法以及农村宅基地供应分配和审批规程,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试点工作。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协办和承办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首届光热大会、海子诗歌文化艺术节、激情穿越柴达木等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一批本土文艺作品荣获国内外荣誉;积极参加省内外重大经贸活动,签约项目75个,签约资金672.9亿元,到位资金124.9亿元。加强与中铁总公司、浙江省的联系,成立德令哈浙江商会,累计落实援建资金1.3亿元、援建项目87个,启动了首批13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救助行动。

八、社会管理发生新变化。巩固“全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称号,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扎实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先进市工作,各民族团结互助、共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深入开展“平安德令哈”建设,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大力处理信访积案和上访案件,圆满完成平安创建任务,连续七年荣获“全州平安建设”先进地区。不断加强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盗窃、抢劫、贩毒等各类犯罪活动,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隐患排查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未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主办方:德令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    德令哈市人民政府    技术维护:德令哈人民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
电话:0977-8218876 邮箱:dlhzf@163.com   青ICP备1900002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6328020003     青公网安备6328020200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