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德令哈工业园前三季度建设运行情况 | ||||||||
| 2016-12-14 | ||||||||
|
||||||||
|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经济运行情况。截至三季度末,生产总值增长20.4%,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为11.6%。1-9月份,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2.5亿元,同比增长123.6%,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5.89亿元,同比增长87.5%。工业增加值9.1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71亿元,同比增长23%,规下工业增值完成1.39亿元,同比增长19.7%。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5%。完成纯碱181.84万吨,同比增长4.4%;完成水泥94.29万吨,同比增长19.1%;完成氯化钙3.44万吨,同比增长18.6%;完成发电量9124.6万千瓦时,同比下降9.4%(因多雨天气及企业限电原因导致发电量下降);金属硅、多晶硅铸锭开方分别超过10000吨和1000吨规模。 (二)产业培育情况。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周边优势资源转换和产业骨干企业培育战略,德令哈工业园形成了盐碱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特色生物加工产业五大产业体系,综合产业区、绿色产业区、新能源产业区已初步建成,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得到初步显现。盐碱化工产业,培育了青海发投碱业、中盐昆仑碱业、西部镁业、金锋实业等盐碱化工骨干企业,形成230万吨纯碱、200万吨水泥、10万吨高纯氢氧化镁及下游开发产品、10万吨氯化钙生产能力。新材料产业,培育了青元泛镁、杰青科技、中航硅材料等骨干企业,形成1.5万吨金属硅、2400吨高强高韧镁合金、10万吨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板材产品生产能力。在建30万吨储热熔盐、6000吨高端六氟磷酸锂、1万吨聚苯硫醚等项目。新能源产业,引进了浙江中控、中广核、国电等企业,已建成760兆瓦新能源发电项目,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700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10兆瓦、风力发电50兆瓦;中广核3.2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基地、青海博昱600米槽式集热系统已建成运行;在建中广核50兆瓦太阳能槽式光热发电、青海博昱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等项目。装备制造产业,培育了青海明阳、日晶光电、海西华汇等骨干企业,已形成180万米管线(钢丝网骨架PE管、钢带增强聚乙烯波纹管、聚乙烯管)、6.5万吨钢结构、100兆瓦晶硅太阳能电池板、300兆瓦高原型风机制造、200兆瓦高倍聚光光伏装备制造等产品产能;100兆瓦光热装备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特色生物加工产业,培育了藏地生物、林生生物、华牛生物、斯瑞雅克生物等骨干企业,现代化的牛羊屠宰生产线、饲料加工、青稞啤酒加工(中试车间)等项目均已建成投产,枸杞白刺果精深加工(含片、果汁、果粉、果酒等产品)、枸杞酵素项目已基本建成;生物有机肥、驼奶加工、藏红花加工等项目正在建设。 (三)重点项目建设情况。1-9月份,共实施项目58个。其中产业项目41个,基础设施项目17个。续建产业项目17个,重点有中广核50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爱能森一期30万吨储热熔盐、华牛生物3000吨枸杞酵素及1000吨钙制剂、青海明阳风电光伏装备制造及风光互补电站产业一体化、杞珍生物黑枸杞精深加工等项目。新建产业项目24个,分别于4月5日和6月6日在第一批及第二批集中开复工活动中开工。重点有聚之源新材料高端六氟磷酸锂、兴明电力电线电缆、泓景化工聚苯硫醚、博昱50兆瓦槽式光热电站、中电博顺智能运维生态系统等项目。新投产项目7个,分别为华汇风机塔筒、瑞德兴阳50兆瓦高倍聚光光伏、日晶光电20兆瓦光伏发电、龙光能源20兆瓦光伏发电、亚洲硅业60兆瓦光伏发电、青海华牛年产3000吨枸杞酵素、中兴能源青甘川生产检测维护中心等项目。10-12月将新增杞珍黑枸杞精深加工、和润颗粒有机肥及液体有机肥、伊明农牧食用红花油3个投产项目,预计全年可投产项目10个。续建基础设施项目15个,其中:综合产业区供水管网、宗务隆110kv输变电工程、东山110kv输变电工程、德令哈工业园至旺尕秀公路专用线、综合产业区经一路、纬八东路、纬八西路、纬十一路、西出口光伏(热)产业区金光大道、绿色产业园昆仑中路、民乐西路延伸段、柴达木绿色产业园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及产业孵化园项目及维抢修队基地改造项目已完工;试验区绿色产业园创业基地及德令哈工业园综合产业区创业基地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目标任务的90%。新建基础设施项目8个,德令哈工业园综合产业区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基地附属工程、海西州旺德公路尕海支线、循环经济促进中心及环保检测中心室外广场已完工;循环经济促进中心及环保检测中心装修工程、德令哈工业园配套倒班宿舍项目及德令哈工业园纬三路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目前进展顺利;柴达木绿色产业园二区连接路道路与排水工程、德令哈市尕海镇通努尔村道路工程正在进行土地调规、初步设计等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优势不强,相互之间缺乏关联。由于工业园成立时间短,企业还处于生产初级产品阶段,集聚规模偏小、产业档次偏低,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产业间相互关联的企业及项目虽然为数不少,但还未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条,产品关联度不高,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培育新的增长点方面的作用有限,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各个方面还未形成规模经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无法获取企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内外因素错综复杂,重点项目推进缓慢。随着全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阶段,德令哈园区经济也已进入“三期”叠加的阶段。目前企业普遍生产动力不足,工业项目新增投资乏力,尤其缺乏骨干大项目,导致工业增长乏力。受资源配置、产业政策和企业投资主体等多重因素影响。发投碱业二期、杰青科技20万吨结构板材二期、地源新材料3万吨海绵钛配套3万吨金属镁、玺金煤化工60万吨煤制乙二醇(一期20万吨)、氯碱化工等一批规划内的重大产业项目进展缓慢或未能开工建设,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已建成的西部镁业、中航硅、青元泛镁镁合金等项目也受市场、技术、资金等因素影响未能做出贡献。依靠项目建设推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难度和压力非常大。 (三)科技支撑能力有限,技术人员相对紧缺。园区地处青藏高原,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同时,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公共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滞后,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循环产业的发展。 三、下一步推进措施 (一)创新服务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办事流程、服务标准、办结时限和岗位职责等,确保各项服务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形成用制度管责、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推动工作人员熟练掌握项目建设的每项流程,增强服务针对性,提高服务效率。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工作程序,完善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采取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 (二)创新项目推进机制。采取一个项目一个推进班子、项目包干、销号管理、挂牌督办等措施,梳理并建立重点项目问题清单,督促项目责任人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建设项目,包干协调解决在建项目实际问题,形成人人身上有任务、人人肩上有责任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项目联动推进机制,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建立精简、高效、联动的项目审批体系,降门槛、除障碍,为项目开工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园区内现有的盐碱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特色生物加工等优势循环主导产业为基础,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实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培育和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 (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理清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措施,紧紧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设,精心谋划和筛选一批适合园区发展的重点项目、补链项目和配套项目,进一步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已与四川绿科禽业有限公司生物鸡蛋及下游生物有机肥、中蓝科技石墨烯德令哈产业基地、北京清大弘毅轻合金技术研究院熔体净化材料、天津金拜克自行车有限公司镁合金自行车、浙江大明玻璃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玻璃纤维、深圳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令哈5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生产基地等项目对接,力争明年落地实施。 (五)优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园区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落实省、州、试验区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在住房、科研经费、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为园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利用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企业需求与高等院校培养的对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职业资格培训、职称培训和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专业学习体系。 (六)强化金融服务。一方面。加大与试验区财政金融部、柴达木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作协调力度,及时发布相关融资信息并按照“一企一册”的原则,制定项目融资方案,缩短基金审批时限。另一方面,加强与省内外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工作衔接,充分发挥政银企融资服务平台功能作用,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及时发布相关融资信息,缩短融资前期调研、评估等工作时间,提高融资工作效率。同时,积极组织召开工业园区企业融资洽谈会,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