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德令哈市创新理念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 ||||||||
| 2018-04-19 | ||||||||
|
||||||||
|
近年来,德令哈市以种养殖等结构调整优化和特色农畜产品规模化生产发展为方向,以引导和培育农牧业经营组织发展工作为重点,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多措并举,多力同发,转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成效显著。 一、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为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按照“稳定数量、注重质量、规范提升、示范建设”的原则,积极争取规范化建设、示范社等多类项目扶持资金,推动转型规范化建设、示范社加速培育发展。近年来,共争取各类扶持补助资金近1.6亿元,用于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224家,其中,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75家,农牧业企业14家,家庭农场35家。 二是加大技术培训,提高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技术水平。结合农牧业技术推广补助项目,组织指导员对指导对象(专业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不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对新型农牧业培育工程,以不重复培育学员为基础,对种养大户、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等进行技术培训;出台《新型职业农牧民认定、管理、扶持办法》,通过新型农牧民技术培训,涌现出以生产经营绒山羊、藏红花、梅花鹿、藜麦、特色果品、花圃花卉等优势产业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三是坚持产业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将科技创新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引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当地经营主体发展农牧业产业。培育和引进同仁堂、诺蓝杞、华牛、林生等一批产品质量好、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产业发展提高科技支撑,延伸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 四是发展休闲旅游,打造新兴产业。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我市休闲观光农牧业,拓展农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和打造,我市休闲农牧业发展类型日趋丰富,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观光型”,如柯鲁柯镇的万亩枸杞观光园;以城郊设施农业为主的“设施农业休闲型”,如新堉山庄;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草地生态旅游型”,如柏树山旅游区等。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进一步引领和规范我市休闲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市农牧业提质增效。 五是依托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探索新型模式的经营主体。继续开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试点建设工作,将柯鲁柯镇克鲁诺尔和蓄集乡贡艾里沟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纳入试点合作社,通过探索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培育我市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是农牧业生产化经营和组织化程度低。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传统分散的农牧户为主,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比较低,标准化生产滞后,产品单一,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特产品,推介、宣传效益不显著,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2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只有5家,数量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知名度不高。 二是补助项目名录繁杂,资金小而散。农牧业生产经营投入资金需求较大,很难从根本上壮大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小型农牧业企业生产经营基础设施规模小,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加之申请手续繁琐、成本过高等问题,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贷款等扶持性贷款规模较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 三是合作社运行、管理不规范,缺少创新理念和技术人才。部分专业合作社的《章程》、明确的分工和完善的机制,大多流于形式,停留在字面上,成员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民主意识缺失、管理水平差,缺乏合作意识。部分合作社靠长久积累的经验做事,难以适应现代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对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以及对合作社和产品的定位模糊不清,缺乏对创优创牌方面的意识,进而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经营主体很能长期运行、生存。 三、下一步计划 一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整合补助、扶持资金,发展村集体、一村一品等产业,促进农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 二是加大经营主体管理,多部门联合清理“空壳”“僵尸”经营主体,建立“空壳名单库”,取消各类项目扶持资格,避免补助资金的无形流失。 三是以鼓励大学生(村官)领办专业合作社、安排专业实习生等方式,向经营主体注入新鲜血液,加强经营主体管理,规范运行。 四是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在项目安排上,倾向少而精,减少资金分散,促使扶持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