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德令哈市基层司法为民改革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思路 | ||||||||
| 2018-04-20 | ||||||||
|
||||||||
|
近年来,德令哈市以维护公共利益和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直接和最具有现实利益的法律问题为根本宗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通过整合多项司法行政资源,以人民调解工作为主线,以社区矫正工作为“红线”,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构建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区矫正中心和矛盾排查调解中心,全力推进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扎实开展。 一、改革措施及成效 近年来,德令哈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思路,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形势,高起点建立三个中心,推进司法行政为民改革,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司法行政各项具体工作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2017年9月,“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区矫正中心建设暨司法行政改革工作推进会”在我市顺利召开;社区矫正中心荣获“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示范点”;德令哈矛调中心荣获“全省信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33家主流法治媒体采访团观摩采访了德令哈市矛盾排查调解中心。 (一)谋篇布局,构建法律服务工作新平台。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为龙头,整合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等司法行政职能,2017年3月组建了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于5月底全面完成全市4个乡镇、3个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及42个村、18个社区法律服务点建设任务。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确立以法治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化解矛盾为主线,让人民群众在学法、懂法、用法的过程中,掌握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解决问题的渠道,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截止2017年12月底,共举办集中法制宣传活动30余场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2万余份,有效发挥了普法工作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的法律保障作用。大力实施法律援助,帮助困难群众维权。紧紧围绕群众实际需要,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应援尽援。高效运转“12348”服务热线,实现为民服务无缝隙全覆盖。创新开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维权热线,最大限度地解决民生困难。截止2017年12月底共解答群众电话法律咨询2638余人次,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90余件,有效发挥了法律援助在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能作用。发挥律师第三方作用,推动矛盾纠纷的公平化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德令哈地区的三家律师事务所签订了《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协议书》,为全市7个乡镇(街道)及61个村(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基层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探索实施律师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矛调值班制度,依法做好疏通工作,劝导当事人依法、理性维权,促使当事人尽量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和正确面对可能出现的裁判结果,利用律师在社会成员中较强的公信力和亲和力,为化解矛盾纠纷打下基础,提供途径,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发挥公证的“全程预防”作用,消除潜在矛盾隐患。公证机构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办理遗嘱继承、赔偿协议、遗赠抚养协议等公证事项,帮助基层组织解决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涉及土地、房屋等敏感问题,细致做好拆迁、分房等公证法律服务,通过以证释法,找准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切入点,在服务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17年12月底,全市共办理公证案件293件。 (二)拓宽渠道,狠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任务落实。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格局。根据州委《关于成立矛盾排查调解中心》的通知精神,我市积极作为,主动承担中心组建任务,按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职能定位,2017年4月组建了德令哈矛盾排查调解中心,同时在乡镇(街道)依托综治中心建立矛盾排查调解工作站,在村(社区)依托综治维稳工作站成立村(居)委会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小组。矛调中心设置接待室、调解室,担负全市矛盾纠纷的排查预警、分析研判、分流调度、调处化解、督办考核等职责,协调指导部门和社会各方资源,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中心实行“一站式”化解,落实受理、分流、办理、反馈、结单等环节。建立了动态排查、研判预警、领导接访、联席会议、督办督查、依法终结、风险评估、专项治理、应急处置及健全基础台账等十项工作机制,为规范运作,确保社会矛盾有效化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17年12月底,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66件,中心直接负责调处重大矛盾纠纷10件,调处成功554件,调解成功率98%。 (三)创新驱动,开启社区矫正工作新里程。坚持以构建非监禁刑法执行实体化实战化平台为目标,牢固树立“监管为基、执法为魂、教育为本、帮扶为辅”的工作理念,扎实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方法、载体的改革创新。按照“一中心、三基地”建设思路,在打造集执法、监管、教育、帮扶“四位一体”社区矫正中心的同时,同步建立公益性劳动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就业安置基地,积极发挥刑罚执行、监督管理、教育帮扶等作用,实现了社区矫正从报到到监管、教育、服务的一体化,夯实了社区矫正工作基础。狠抓入矫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和解矫教育“四个环节”,切实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矫正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成效。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以河东街道司法所为试点,以街道社区居委会为依托,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配合协助司法所做好本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的走访、教育与帮扶工作,促进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截止目前,全市共有社区矫正人员64名,其中缓刑62名,暂予监外执行2人;今年,全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53人,累计解除87人;对部分违反规定的社矫人员给予警告处分23人(次),治安处罚1人(次)。自中心成立以来未发生社区服刑人员重大、恶性案件和负面舆情案件,为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虽然我市基层司法为民改革及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州委、州政府的要求、与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法律服务人才不足,法律服务资源缺乏严重制约我市法律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工作人员短缺和现有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较低,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司法行政工作需要等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重点针对法律服务人才和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建立市、乡镇(街道)矛调、法律咨询解答服务视频对接系统,缩短服务距离,实现值班律师在矛调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通过视频通讯系统,实时解答基层各类法律问题,及时处理基层矛盾纠纷。(市委办公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