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德令哈市“三步走”全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 ||||||||
| 2020-05-18 | ||||||||
|
||||||||
|
德令哈市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组织部门的“硬任务”,坚持党管人才,聚焦关键环节,加强统筹协调,精心谋划全市人才工作,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党管原则,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主体责任履行到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市人才工作部署要求,将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到重点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大任务亲自督办。二是工作压力传导到位。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对照人才工作要点,细化年度工作任务,明确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综合运用通报、年度考核、末位约谈等方式,推动人才工作落实。三是宣传氛围营造到位。充分运用政府门户网站、广播电视台、“两微一端”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积极营造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聚焦重点环节,写好“四篇文章”。 一是广开门路“引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深入调研分析人才队伍现状,修订完善《德令哈市柔性引才实施办法》,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突出抓好产业引才、以才引才、中介引才,最大程度提高招才引智的实效性。二是科学合理“用才”。着眼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工作脱贫攻坚等,用好用活《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等省州人才新政,择优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促发展帮民富的优秀干部,扎根基层、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三是搭建平台“育才”。加快推进落实《青海省“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围绕产业发展等需求,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人才项目,加快建立名师名医工作室、创新创业孵化室等,切实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农牧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四是优化环境“留才”。坚持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为根本,创造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行政审批、医疗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专属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形成有吸引力的体制机制,确保急(紧)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三、加强统筹协调,实现“五个提升”。 一是确保建设力度得到提升。依托对口援青、招商引资、专项招聘等平台,构建人才引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全方位合作体系;积极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主动与各行业协会、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帮助用人单位与市场搭建沟通桥梁,加大各类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建设力度。二是确保回归效果得到提升。以“请回来、走出去”相结合方式,以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牧区致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牧区经济能人、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重点培养、项目支持、政策扶持,使其成为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添活力。三是确保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积极拓宽培养渠道,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市内培训与市外培训、短期培训与专业知识进修相结合的办法,每年适时安排各行业、各领域人才赴省内外参加培训学习和考察交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政治理论素质,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四是确保发展环境得到提升。以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为抓手,精心策划服务、认真筹备,积极加大在中国组织人事报、青海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刊发人才工作供稿力度,谈认识、谋打算,不断拓宽人才服务内容和领域,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容错纠错的社会氛围。五是确保服务保障得到提升。修订完善《德令哈市人才考评管理办法》,全力提升人才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积极推行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模式,找准制约人才创新创业的关键问题和环节,逐项拉出服务清单,采取多种形式持续强化培训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好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人才心无旁骛、放手发展。 |
||||||||


